《一字不识之新党》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虎林真小人撰,泉唐布衣评。虎林真小人乃杭州老耘。全书三编,末编未见,今存二编三十三回。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上海彪蒙书室石印本,书前有泉唐布衣序,虎林真小人弁言,绣像十二幅。
大新学家元瑔,号通人,杭州人氏,以农为业。虽一字不识,却无事不通,天生豪杰,在乡里排难解纷,议论国事,人人敬服。为避尘嚣,至处州、温州、上海等地旅行,看看各地风情。
通人到处州, 值丽水闹公案, 丽水知县钟昏庸无能, 虽科甲出身, 遇事却束手无策,几桩案子,经通人指点,才以明断,知县折服。途经青田,适四川神弹子张韬为访故友之子来到此处。张韬一生侠义,通人与他成了萍水至交。张韬好友何昂千死于任所,身后萧条,其子何亢宗流落青田,隐姓埋名,为前任知县魏沾莹佣工。张韬将其带回四川,并将平生本事及做人的道理教导于他,让他为国效力。
通人前往温州,船泊温溪,见武秀才韦伯良纠集党羽,横行不法,白日抢劫文弱书生于附滕。莽汉鲍伯屏路见不平,与众恶徒博斗遇险,通人毅然相助,以神弹打瞎韦伯良双眼。鲍伯屏孤身无依,通人见他侠义,即把他带在身边。到达温州,见武备学堂学生着洋装列队而行,通人、鲍伯屏大加指责,感叹新学之利未兴,弊端到处皆是,不如我一字不识尚有真理想。永嘉新任县令左坦彝,是审理教案的“能员”,凡百姓闹教堂,均将百姓严办,深得外国教士喜欢。教民沃冠寅因劈祖宗神主牌位,并殴打母亲,母舅告他忤逆,前任永嘉知县连艾铭将沃冠寅收监而被撤任。左坦彝重新审结,棒责母舅,判其诬告,并将沃冠寅当堂释放。元通人、鲍伯屏见之十分愤慨,深感如今官儿无不怕洋人。
至上海,于附滕找到同窗好友恽翩墀等四人,他们每日一起谈时文八股,迂腐不堪。时有新党向符商等三人在张园召开演说会,于附滕及元通人等闻讯而至。向符商演说国民精神,主张废专制政体,改立宪共和,走日本之路,事事讲求西法。孟伯星讲宗教问题,反对佛教,提倡信奉耶稣。岳时奭讲自由结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张性解放。他不以其妻背了新学自由招牌,专行引诱男人之事为耻,反以为荣,大肆宣杨。于附滕演说科举不可废。当听者取笑他可配享王安石时,他却不知王安石为谁人。旧党固陋,新党放纵,通人感慨万分,为之痛下八字评语: “旧党可怜,新党可恨”。通人批驳了向符商等三人,斥责岳时奭的性解放论为乱伦失德,同时揭露了圣人的奸恶、虚伪。白符商、于附滕等被驳得哑口无言,心悦诚服,自此拜倒在通人门下,朝夕请教。三位新党自知山中竹笋,腹中甚空,从此认真读书,不再卖弄新名词。旧党于附滕也一改旧习,认真攻读有用之书,再不卖弄八股文了。
名医包霍然与通人一路同行来到上海,通人颇佩服他的医术医法,借资让其在上海行医,并让他学庸医包南穉——购置名医匾额,置轿登广告,果然生意兴隆,成了官医。
永嘉知县连艾铭,为官清廉,为审理沃冠寅案被撤任,又因卸任时农民的钱粮欠项未收被问罪,发配上海,交上海县过堂发落。临行,满城罢市送至船上。数十名百姓卖谷当衣,集资一千元,并做了公禀送交抚台,还连夜追至上海。他们历数连知县的好处,通人倍受感动,竭力设法为连老爷开复。上海知县亦为至诚所动,感叹“天下都是好百姓,那种为匪为盗,都是官吏逼出来的。”遂行“仁政”,告示 “积欠钱粮,一概豁免”,粮差“如到乡下需索分文,一糙板子打死”。经多方交涉,连老爷官复原职,连任六年,颇得民心,升为温州府。
侠女史蝙蝠,父亲为湖北命官,被制军陷害新故,母亲殉节。为报父仇,她练就一身武艺,张韬又以神弹授之。她忍辱负重,扶柩回乡。途经上海,川资用尽,无奈择婿。通人见其节烈,为之撮合,与鲍伯屏结为夫妻。鲍伯屏伴蝙蝠回杭州料理葬务,并读书练武,后双双至湖北报仇伸冤。史蝙蝠卧薪尝胆,坚忍三年,以神弹击中制军至亲八口,并手刃之,使制军亦饱尝丧亲之苦。
经包医生举荐,通人入铁路总办幕府,随成大人到金陵、苏州、杭州等地稽查案件,深得总办器重、屡次保举,选到实缺汉阳府。通人虽不想做官,但要借赴任所之名找寻鲍伯屏。上任途中,与湖北制军及升任湖北荆宜道的左坦彝及其家人沃冠寅同船。制军两请通人,又亲自拜访,通人抨击如今为官者,借“新政”为名,以饱私囊。至汉口,通人避居于鲍伯屏家,不愿到任。左坦彝则极尽谄媚巴结之能事,给制军递了门生贴并一张一千两的银票,跪倒在制军足下,拜制军为师。
左坦彝到任,沃冠寅弄权,他们借办新式学堂为名,责成各县摊派地丁捐,从中渔利数万。恩施县祝耿为此上禀,反遭撤任,遂激起公愤。官激民变,旬日间聚众五六千,各处学堂响应,尽去投效仇官大王。上谕制军速剿,制军派宜昌总兵单陶平乱。单陶行不离烟枪,不战而逃。制军又札饬左坦彝召募团勇镇压。何亢宗回川三年,适逢召募,亦来投效。因武艺超群,被选为百长先锋。通人告诫何亢宗,左坦彝居心险诈,劝其激流勇退。荆州知府将总兵印信交与顾守备,嘱其与何百总和衷共济。何亢宗进兵江陵,与仇官大王及主将纪都交锋,雄风大展,连获大捷。仇宫大王被擒,纪都潜逃。左坦彝捏名冒功,欲害亢宗。荆州知府杜礼铭帮他逃离军营,避祸于鲍伯屏家。纪都闻讯、重举义旗,自称“维新鼻祖”,欲与仇官大王报仇。义军直逼左坦彝大营,左、沃逃至荆州,百姓惨遭劫掳奸淫。左装病,请杜知府权理军务。知府声言送其回省,暗传亲兵望江陵、公安匪巢进发。船至公安,左、沃为百姓及维新鼻祖所获,遭众人唾骂抽打而死。杜知府申详制军藩台,保举何亢宗为都司,同时致电亢宗,劝其为国效力。鲍伯屏、元通人也随军相助。鲍伯屏追随通人日久,又受蝙蝠陶冶传授,武艺学问均大有长进,首次交战,大显身手,亢宗为其请功。何亢宗复出,纪都劝其投降,不成,遂用埋伏之计。何亢宗恃勇进柱口,被困粮绝。元通人献破敌之计,拿下柱口。纪都主将孟飞投降官兵。川口神弹子张韬舞棍挥杀,与何亢宗合力将维新鼻祖纪都镇压。
《一字不识之新党》是晚清的一部社会小说,其内容瑕瑜互见。序言称这部小说“大声疾呼,抉千年之秘,破万世之惑,以发聋振瞆”,并认为这是作者的创作宗旨。其实这是一部既感愤于清末社会的黑暗,官场的窳败,又对当时维新派的 “立宪运动”表示强烈不满的作品。作者在抨击清朝政府腐朽政治的同时,又对各级官僚借“新政”为名聚敛钱财的无耻行径,对“旧党”的固陋、“新党”的放纵予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作者提倡“真维新”,但又反对革命。所以最后让元通人协助何亢宗镇压“维新鼻祖”纪都率领的义军。总之,这部作品也是属于晚清“揭发伏藏,显其弊恶”的谴责小说一类。
元通人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在《弁言》 中说: “一字不识,岂得谓之通人?通者,通其理想也。”元通人虽 “一字不识”,却是一个“真新党理想家”。他一再声称“真新要在理想,不在乎外面服色剪发辫等事。凡事理逃不去者,乃是真新”。“那些皮毛装束,不必强求,无所谓新,无所谓旧,只要在理,就是新”。他鄙视旧党,成天迷于八股,不知天高地厚,知识浅陋。他也憎恨新党,认为新党中没有一个“通品”,尽做表面工夫,说几句新名词,剪发辫、着洋装,学得一点皮毛,便目空一切,无大不大。他的结论是: “旧党可怜,新党可恨”。对打着“新党”招牌的假冒者更是深恶痛绝。他的思想,在九至十一回批驳向符商等人时阐述得很清楚。他说“圣”字并非好字眼,凡事好到极处,坏到极处都叫“圣”,古代“圣人”之中,有的就是大恶大奸坏到极处的“伪君子”,就连孔子也是个假道学,著书立说,欺世盗名。他说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用来愚民的,旧党泥古不化极为可笑。他反对迷信,认为佛教、基督教、因果报应说都是愚人、骗人的。果报之说“原是骗愚夫愚妇”,感应篇、阴骘文等劝善书都是恶人造出来的。天下不平之事客观存在,“做官不黑心不能发财”,恶人黑心发财,恐别人黑心他的,故作善书劝人为善。他甚至说“倘无事不存忠厚,自己吃苦一世,子孙个个忠厚,必至乞丐而后已。忠厚传家,理无久享,刻薄寡情,天必赐汝以福。”“富户原是没良心,但是没有良心,才算得人,有了良心,就变畜生,自己吃苦了。”这些惊世骇俗的看法,讽刺意味何其深刻。本书作者自署“真小人”,意在攻击当时封建官僚是“伪君子”,元通人这个形象正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专制共和,相辅而行,以共和淘汰滥官,以专制约束刁民。“宜用共和,宜用专制,随地设施,总须各讲公理,人人晓得自治”。他指责新学之利未兴,弊端到处都是,学堂里无好人,学生爱闹事。
纵观全书,通人的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既贬斥旧党,又对新党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还反对革命,最后协助何亢宗镇压起义军。在他看来政府不好,维新党不好, 革命党也不好。 因此他要 “埋名隐姓, 托言一字不识, 山农夫”,借此玩世。
这部书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书名 “新党”前冠以 “一字不识”,以示与当时维新党人的区别。作者的良苦用心是要以 “一字不识”而又“无样不晓,无事不达”的通人来调侃时人。成天“之乎者也”的八股先生,自命学识很高,然而并非真才实学,生在“物竞世界”,还要大谈科学,作八股时文,迂腐到了极处。学堂出身的新党,虽多涉猎几部新书,但只学习气、皮毛,不务实际,高谈阔论,放乎理法之外。不论旧党、新党,都不如通人,虽 “一字不识”,却能引经据典,有真理想,使得新旧党人均佩服得五体投地。更重要的是作者以 “一字不识”的通人,揭露、反衬清政府各级官吏的颟顸无能。通人所到之处,即使是科举出身的各级官吏,也自叹不如。如丽水知县,虽科甲出身,却百无一能,所以他盛赞通人“见识胜我十倍”,“要请通人常住署中,朝夕请教。”连铁路总办成大人都请他入幕府,参赞公事。可见地方大员和幕僚杂佐,无一能与“一字不识”之通人匹比,其讽刺意味之强烈也就可想而知了。通人果真一字不识吗?且看成总办的一段话:“我晓得你必定文可经邦,武可定国的一个大豪杰,固不遇时,受了委屈,埋名隐姓,托言一字不识,山僻农夫,借此可以玩世”。由此可见“一字不识”只是假托,通人看透了晚清政府为官为吏的作为,清政府的不可图治,作者有意用 “一字不识”的元通人来鞭挞晚清政治的黑暗腐朽,统治者的昏聩无能。在辛辣的嘲讽中对晚清统治者表示绝望。
作品对清朝政府黑暗内幕和各级官僚借“新政”为名聚敛钱财卑劣行为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第二十五回,写元通人去湖北“上任”途中,制军登舱拜访,诘问通人“一字不识,如何可以做官?”通人反诘道: “难道做官要识字吗?我想做官只要晓得吃洋屁,拿钱来,遇有大权在手,就施革命手段,不管误尽苍生,遇有国币可支,借着新政为名,亏空以饱私囊,这不是可以做官吗?”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把当时清政府实行所谓 “新政” 的内幕和官场的黑暗淋漓尽至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戊戌变法以后,清政府迫于形势,也实行所谓“新政”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兴办实业,还颁布 “立宪诏书”等等。作者借 “一字不识之新党”之口,指出所谓“新政”实际上是投靠洋人,出卖主权,借洋债,以行“新政”为名,中饱私囊,结果是“误尽苍生”。如湖北荆宜道的左坦彝和家人沃冠寅就以借创办学校为名,摊派地丁捐,从中渔利数万。他们还借训练民团之机,支取库银,克扣军饷,并密谋捏名冒功,坑害忠良。象左坦彝这样的贪官又何止一个,第二十四回描写成总办和通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所遇,更把这批贪官污吏的不择手段,卑鄙无耻的恶劣行径暴露无遗。元通人随钦派成总办到杭州查办案件,成总办微服私访,到茶馆,只听里面几个读书人在高谈阔论:
……一个说道:“报上现在钦派成总办稽查案件,铜元分局总要发作”。又一个说“浙省劣绅林大爻,侵吞善举公款,幸未告发,均在不赦之列。……藩台是个常熟人,老而贪,看见趁钱太好,再造一个铜元分局,名为铸片,其实是个私局。现在两局,每日要出六万块洋钱铜元,每日趁钱要三万六千,弄得钱币滥极,物价腾贵。抚藩两缺,一年要多一千几百万,还说这样没款,那样没款。裁书院,提秤余,总总饱私囊,不肯办公事。如其将此款奏明,各省凑拢,二三年里,可以赔偿洋款,岂但办学堂这点小费。总之现在的官,可杀可剐!”又一个说道:“我们这个林大爻,本非人类,全部《儒林外史》都做得出来的。在广东学差任上,……自己阅卷做些手脚,弄了五六十万,回来装穷,各样善举拉了去管,还要做书院山长,专卖人情。除却铜钱,只信扶乩……”。成总办也素闻林大爻是个卑鄙龌龊不堪的,果然话不虚传。
到了第二天,成总办和元通人突然拜访浙江抚台、藩台等官绅,当场发现滥铸钱币、收受贿赂、得赃买缺的劣迹,使这些贪官措手不及,惊恐不安,极力掩饰。两人回到住处,这些贪官即送来巨款“孝敬”,企图打通关节,免遭查办。小说接着写林大爻来拜会的情形:
……门房又来报,本城绅士林大人拜会,成大人叫管家去挡驾,少倾转来说:“一定要见的。”成大人一想:“我行客未曾拜会坐客,他闻信就来,这个人人品可想而知。”就戴了大帽出去见他。那林大爻磕下头去,半响不起来,定要成大人先立起,那个足恭的样子,描也描不来,未说先笑道: “昨日扶乩,乩仙告我,大人今天要来了。” 成大人同他板谈了两句,又恭维他在广东学差任上的话。成大人无心恭维了两句,他心上一跳,说道:“兄弟是天下第一个穷民。”成大人笑说道:“兄弟并不查人的私款,老兄不必着急。”林大爻道:“一事要求求大人,兄弟实在穷得紧,饭都没得吃,天天吃粥,望大人栽培栽培,这个学海堂山长,不可叫中丞另委人,还有这些善堂事宜,仍旧叫兄弟管管,如此兄弟还有一口粥吃。”说罢,又跪下去。……次日,成大人又到铜元分局去转了一次,问了两句每日可出多少?跟去的家人又去恐吓两句。那个家人……又道:“听得藩台卖缺情形,一个魏沾莹化了八千银子,走的姨太太路; 一个蒯占梅化了七千,走的少奶奶路。毕竟蒯占梅谋得快,他又在抚台贴身家人处送了二千,居然挂牌仁和首县。”……成大人看了太不象样,只得叫文案拟了奏折稿要登白筒。到了下午,果然又是三十万送了进来,成大人将两款拨些铁路工程。
在结构上,作者选取 “一字不识之新党”元通人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并把他安排在旅途上,让他贯穿作品的始终,这不仅使作品包容量大,而且可以按其需要选取材料,安排情节,让其为情节发展穿针引线,起到串联各色人物,各种事件的作用,使各个侧面互相补充来反映社会的众生相。在晚清的谴责小说中,人物往往与事情俱起俱讫,而《一字不识之新党》却不同,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有六七个,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张韬、何亢宗在小说一开始就亮了相,最后成为平定义军的重要人物。鲍伯屏即是敢于 “抱不平”之意,自始至终随元通人活动。左坦彝、沃冠寅是作品主要的反面人物,整个作品的情节围绕他们的活动逐步展开。同时书中的人物往往一正一反,正反颉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科甲出身的钟知县,面对案件,束手无策,而一字不识的元通人却引经据典,为其指点。通人的博学干练更反衬出知县的昏庸无能,科举取士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同是见制军,通人是两请而不往,制军亲往拜见,还被通人嘲讽了一番。而左坦彝则不请自往,并袖藏门生帖和银票,跪着称呼制军为老师。前者刚正不阿,不事权贵,无心仕途; 后者趋炎附势、奴颜卑膝,热衷功名,两者对比何等鲜明。又如清官连艾铭,不畏洋人,秉公办案遭撤任;贪官左坦彝,害怕洋人,袒护教民,加罪无辜,狂叫 “本县的前程,都在你的屁股上”,不惜踩着别人尸体往上爬的酷吏反受荣升。一清一贪,前途命运完全两样。这样的对比,对晚清政治上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就揭露得更加深刻,批判更为有力,作者的爱憎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还有名医跟庸医的对比,总兵单陶与百长何亢宗的对比,新党、旧党的对比,无一不体现了 “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 的写法,使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