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闲话《杨于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蜀中有杨于度者,善弄狲,于阛阓中丐乞于人。[1]常饲养胡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语。或令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2]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干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3]“御史中丞来!”亦不起。[4]或微言:“侯侍中来。[5]”胡狲即使起走,眼目张惶,佯作惧怕,人皆笑之。侯侍中弘实,巡检内外,主严重,人皆惧之,故弄此戏。一日,内厩胡狲维绝,走上殿阁。蜀主令人射之,以其矫捷,皆不之中,竟不能捉获者三日。[6]内竖奏:“杨于度善弄胡狲,试令捉之。”遂以十余头入,望殿上拜,拱手作一行立。内厩胡狲亦在舍上窥觑。于度高声唱言:“奉敕,捉舍上胡狲来!”手下胡狲,一时上舍,齐手把捉内厩胡狲,立在殿上。蜀主大悦,因赐杨于度绯衫钱帛,收系教坊。[7]有内臣因问杨于度:“胡狲胡以教之,而会人言语?”对曰:“胡狲乃兽,实不会人语。于度缘饲之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内臣深讶其说。则有好事者知之,多以灵砂饲胡狲、鹦鹉、犬、鼠等以教之。故知禽兽食灵砂,尚变人心;人食灵砂,足变凡质。
【注释】 [1]阛阓:阛,市垣;阓,市之外门。古代市道即在垣与门之间,故称市肆为阛阓。 [2]参军:本东汉末年所设的官职,指参谋军务,权位很重。隋唐时期,参军兼郡官。“参军”又是戏剧名。唐五代有参军戏,指科白戏中用滑稽形式的那一种。后来“参军”变成了角色名称,即使不扮官员,亦可谓之参军。喝殿:喝道尾随。 [3]街使:唐代有左右街使,主管分察六街,夜间巡视。 [4]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纠弹不法官员的中央执法大吏。 [5]侯侍中:名弘实,先在后唐当官,随魏王继岌入蜀,为后蜀孟知祥所虏,因军功升指挥副使,又辅佐蜀主孟昶,官至侍中。《十国春秋》卷五十一有传。侍中,秦朝设侍中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后来其职司多次变更,到唐朝侍中与中书令、尚书令并为真宰相。[6]蜀主:指后蜀皇帝孟昶。 [7]教坊:管理宫廷音乐、戏剧、百戏的官署,也是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机构。
【译文】 川西有个人叫杨于度,善耍猴戏,在街市上向游人乞讨。他经常养着大小十几头胡狲,听得懂人话。有时叫这些胡狲骑着狗扮演大官出行的仪仗、卫队,前呼后拥,那副挥鞭策马戴帽穿靴的样子,很能逗人一笑。如扮演醉汉,总是歪歪倒倒,躺在地上,搀扶它,半天不起来。杨于度高喊:“巡逻的来了!”它不起来。又高叫:“御史中丞来了!”它也不起来。如果低声说:“侯侍中来啦。”它就会立即爬起来,眼神慌慌,装出惊恐失措的模样,叫人看了禁不住发笑。原来侯侍中弘实,巡察朝廷内外,处理事务令严威重,人们个个怕他;所以杨于度跟胡狲扮演了这出戏。一天,宫廷猴圈里拴猴的绳子断了,一群胡狲爬上了殿堂楼阁。蜀主孟昶叫人射箭,因为胡狲动作敏捷,大家都没射中,连续三天,竟没抓到。太监上奏说:“杨于度善耍胡狲,叫他来捉捉看。”于是杨于度带了十几只胡狲进宫,让它们排列成一行,拱手朝殿上行礼。那群宫廷里的胡狲也躲在殿顶上偷看。于度拉长声音高叫:“奉皇上命令,抓房顶上的胡狲下来!”他手下的胡狲,顷刻爬上殿顶,一齐动手把那些胡狲捉住,站在殿上听候发落。蜀主孟昶大喜,赐给杨于度五品官的红衣服和钱财绢匹,还把这批胡狲收养在皇家戏班子里。有个太监因此问杨于度:“胡狲怎样教能使它听懂人话呢?”于度说:“胡狲本是兽类,根本不懂人话,因为我喂了灵丹,改变它们的兽心,这样才能教会它们。”太监对他的话深感惊奇。有些好奇的知道了这件事,都用灵丹喂胡狲、鹦鹉、狗、老鼠等等,然后加以驯养。由此可知,禽兽吃了灵丹,还能变禽兽心为人心,人吃了灵丹,当然能超凡脱俗了。
【总案】 中国人自古就有养猴的习惯,到唐朝,出现滑稽剧形式的猴戏。它通过人猴合演,串出情节关目,人主要负责说白,猴则以表情动作与人呼应,说白科介互相配合,使观众当场大笑,达到嘲人讽世的目的。苏轼《仇池笔记》“人言弄胡狲,为胡狲所弄”就是这个意思。文中的侯侍中乃被讥刺的形象。他看了猴戏大概会感到人们怕我,实际上跟胡狲怕我一般无二。一旦散场,卸妆还原,岂能再作威作福。而所驯猴群能够食灵丹、去兽心、通人性,并奉旨擒捉大有犯上作乱之嫌的内厩猴群,还真颇有一点为主分忧、效忠皇上的风范。作者的寓意抑或在此。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