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词赏析

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黄州:今湖北黄冈。定惠院:黄冈东南的寺院。漏断:漏中水滴尽了,指已经夜深。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幽人:幽居之人。此处苏轼以幽人、孤鸿自况。省(xing):知晓。

【鉴赏】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突遭逮捕,险遭杀头,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五年(1082)期间。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梧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幅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景色描写,其实是人物内心孤独落寞的反映。寥寥几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落寞的人推到前台。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法,这句词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其一是词人自叹,谁见我幽居之人寒夜难眠呢?知我者只有“飘渺孤鸿影”。其二,寒秋深夜当中独自往来的幽人,正是像那夜半被惊起的飘渺孤鸿影啊。在此,幽人与孤鸿,两相映衬,其类虽异,其心则同。实际上,幽人即是孤鸿,孤鸿即是幽人,这一种互喻叠映关系,使下阕所写孤鸿,语语双关,词意高妙。反问句的使用,使得词作情感加强。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栖身不肯栖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心境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虽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令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如“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但却境界不同,苏轼词中的孤鸿,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各种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落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诗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全词明写孤鸿,暗喻自己,鸿人合一,不即不离,确实当得黄山谷的至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