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王维



课文导读

王维 (701—761), 字摩诘, 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 出身官宦家庭, 少有才名。 21岁中进士, 官至右拾遗、 监察御史、 吏部郎中等。 41岁时萌发隐居思想, 开始过上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在绘画、 音乐、 书法、 诗歌等方面都很有造诣。 他的诗歌成就很高, 古诗、 律诗、 绝句皆工。 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 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山水诗活泼清新, 富于优美情调。 他的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脍炙人口, 在后世广为流传。

《使至塞上》 选自 《王右丞集笺注》, 该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 (737) 春夏, 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慰问。 当时与他谊兼师友的名相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斥罢相, 诗人也被排斥出朝廷, 因而诗中并非是一味的高昂振奋, 兼有孤寂之感。

首两句交代了出使的目的 “欲问边” ———要到边疆去视察和慰问边防战士, “单车” 指使者轻装简行, 随从不多, 仪节规格不高, 其失意的情绪已初露端倪。 经过的地方 “居延”, “属国”, 东汉时郡一级的行政区域。 西汉曾设置属国都尉以管理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 因此 “属国” 就成为外交官的代名词。 这一句, 为下面具体写作景物作了铺垫。

三、 四句描绘了塞外的景色, 意蕴丰富。 它紧承第一句, 说自己深入边塞地区有如随风飘去的蓬草, 踪迹不定; 又好像归去的大雁进入北方的天空 (胡天)。 句中 “征蓬” 和 “归雁” 的比喻很确切, 写出了诗人单车独骑深入边地, 也传达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

五、 六句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 阔大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这两句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 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作 “千古壮观” 的名句。 这一联包括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沙漠浩瀚无边, 所以用一个 “大” 字形容; 边塞荒凉,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 “孤烟”。 一个 “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 “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 第二幅画面是长河落日: 一个 “长” 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一个 “圆” 字, 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大沙漠中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观, 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 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 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 又融入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灵体验和真切感受, 既把自己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又不完全给人以哀愁悲伤的感觉。 这一联自然天成, 浑朴有味, 意境雄奇, 耐人寻味,历来被称之为写景的名句。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 诗人借候骑之口, 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 并以此概括出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 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诗歌至此自然完结, 但又似了未了, 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课文注译

单车欲问边(2),属国过居延(3)

征蓬(4)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 〔单车〕 一辆车, 形容随从不多。 (2) 〔问边 〕 慰问戍边的将士 。 (3) 〔居延 〕 古地名 ,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4) 〔征蓬〕 飘飞的蓬草。 (5) 〔烟〕 烽烟。 (6) 〔长河〕 黄河。 (7) 〔萧关逢候骑〕 萧关, 古关名, 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逢, 遇到。 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 (8) 〔燕然〕 古山名, 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问题与探究

1. 你知道的我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有哪些? 你能背诵他们哪些作品?

2.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两句诗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 你能具体谈谈对这两句诗的鉴赏吗?

文章链接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2)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3)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4)

注释:

(1) 〔陇西行〕 乐府曲调之一。 陇西, 郡名, 在今甘肃林洮 。 (2) 〔走 〕 跑 。 (3) 〔酒泉 〕 在今甘肃酒泉县东北。 (4) 〔烟〕 这里指报警的烽烟。

译文:

十里换一匹快跑的马,

飞驰途中一次又一次加鞭。

都护告急的军书送到,

说是敌军围困了酒泉。

边关的山脉正下大雪,

隔断了警哨间的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