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江西诗歌·盛唐江西诗歌·王季友

晋唐江西诗歌·盛唐江西诗歌·王季友

王季友(714~794),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洪州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于是与其兄一同迁到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在22岁时便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高中状元,早于《江西状元谱》认定的元和十三年(818)状元卢肇,为江西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其后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不久后返回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传响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唐代大诗人杜甫《可叹》诗中称道的“丰城客子”即指王季友。

关于王季友的身世,学界目前亦有不同说法:

一、即笔者上面采用的《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的说法,它认为,王季友生卒年为714~794年,举开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

二、《江西文化》著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准确。其一,生卒年不可靠,天宝十二年(753)王季友四十岁,与《河岳英灵集》中描绘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二,元结编撰于乾元三年(760)的《箧中集》载王季友诸人“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不可能做到御史中丞这样的显要官职。

三、《唐才子传》舒宝璋注中认为:成书于天宝十二载(753)的《河岳英灵集》谓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后来“显然已言不副实”。根据孙望《蜗叟杂稿·箧中集作者事辑》记载,天宝十二年(753),王季友崎岖士林,宝应、广德间(763年左右)已任司仪郎,广德、大历间(765年左右)且为洪州幕客兼监察御史,并为江西观察使李勉之副使。

比较而言,第三种说法与第一种相近,只是第三种说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宝以后,“白首短褐”的状况已有改善。我们可以推断,王季友早年家境贫寒,他不以贫贱而志短,苦读不辍,终于成为众所仰慕的河岳英灵之一。

王季友现存诗不多,《河岳英灵集》收六首,《全唐诗》收十三首。《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季友诗,爱奇务险,远出常情之外。”[1]

如抒写家境困窘之作《赠山兄韦秘书》:

山中谁余密,白发日相亲。雀鼠昼夜无,知我厨廪贫。

又如《酬李十六岐》:

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诗中写雀鼠知贫,如鹿麋般自养,均显示其高远疏放之情。

此外,王季友还有一些咏史吟物及朋友往来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2]一扫其奇险之风,借汉讽今,以汉代抗击匈奴来讽喻当朝之忠奸不辨,表达出对社会政治的强烈关注,这是唐代江西诗人中少有的政治诗。诗云: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王季友与杜甫、岑参等都有交往,他们对王季友的作品与人品多加赞赏。杜甫《可叹》诗云:“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诗赞道:“王生今才人,时辈成所仰。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

注释

[1]元结、殷璠选:《唐人选唐诗(十种)》,第67页。[2]殷璠:《河岳英灵集》载为陶翰诗,题为《古塞下曲》,见《唐人选唐诗(十种)》,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