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诗词·元末明初江西诗词·梁寅、陈谟、吴伯宗、梁兰·理学家兼文学名家——梁寅、陈谟
梁寅(1309~1390或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新余)人。家贫,务农,但自幼勤学,贯通经史。元末辟集庆路儒学训导,洪武初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之书,梁寅就征时已年六十余。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归。结庐石门山,学者称其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年八十二(或作八十七)卒。平生著述甚富,于《易》《书》《诗》《春秋》《周礼》《礼记》皆有训释;于史学、杂著均有著述,有《石门集》《宋史略》《元史节要》等,《四库全书》录其《周易参义》十二卷、《诗演义》十五卷和《石门集》七卷传世。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二、《石门集》卷首石光霁所作行状等。
梁寅的弟子主要有黄子澄、章喆、黎充辉等,对后来的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生卒年问题。关于梁寅的生卒年,有二说:
1.1303~1389,八十七岁。如《江西历代人物辞典》第183页“梁寅”条作“1303~1389”,《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第518页同。《中国文学大辞典》第808页作“1303~1390”,卒年略异(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历1389年十二月,按公历算应是1390年1月,故其卒年当为1390年),刘君君《梁寅著述概说》[1]持此说,并称其“生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1390年1月10日),享年87岁”,依据《石光霁撰石门先生行状》。
2.1309~1390,八十二岁。据《明儒言行录》卷一《梁寅石门先生》云“洪武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又《国朝献征录》卷一一四《梁征士传》亦称“洪武二十三年,年八十二,以十二月卒”,又《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第183页引《太祖实录》卷一九八称“至是,年八十二,以岁十二月卒”,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上推八十二年,则其生年当于1309年,《明人传记资料索引》第476页“梁寅”条采用此说。今两存以俟考。
梁寅曾结庐石门山,学者称其为石门先生,故其集名《石门集》,《四库全书》本七卷,较完备的版本是十卷本。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诗歌有425首(古体诗152首、近体诗275首,其中七律125首),词40首,文124篇(其中记、序共90篇),另有其他文体作品若干。从这里不难看出,梁寅的文学创作比较全面,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诗用力较勤,文既有记、序、赋、杂著等,又有经、史、策略,其中以记、序二体为多。《皇明西江诗选》录其诗29首,《列朝诗集》录11首,《明诗综》录24首,《明诗纪事》未录。《四库全书总目·石门集提要》称:
寅邃于经术,故其文皆能原本注疏,经义纷纶,颇为醇雅有法;诗亦舂容淡远,规仿陶、韦,殊无尘俗之气……其文理极醇雅,而持论多有根柢,不同剽掇语录之空谈。[2]
评价颇允当。梁寅为明初理学大家,但他的诗歌却无道学气,平易自然,风格冲淡。如《山中秋夜》:
夜对千峰秋气新,萧条岩壑一闲身。松林虎出时窥犬,茅屋萤飞偏近人。傍月把书怜稚子,临风吹笛羡南邻。栖乌应怯梧桐冷,不断悲啼欲向晨。
写秋夜山居生活的悠闲与清静。山里的秋夜空气清新,岩壑萧条,生活于其中,好不闲静;松林中虎豹出没,萤火虫绕屋而飞,并不怯人,人也似乎不以虎为患;稚子傍月把书,邻居临风吹笛,让人羡慕;只有那乌鸟耐不住梧桐的清冷,不时地发出悲啼声,声声催曙。多么幽静的山林隐居图,一切自然而然。此诗有“陶韦”诗的冲融淡远。类似的诗歌如《丁酉岁正月四日雪》:
白头遭乱远江城,寄宿深山岁又更。雪里人家荒野色,天涯亲友暮年情。山魈夜应猿猱响,樵子晨冲虎豹行。草笠棕衣任来往,阴崖何处觅黄精。
描写雪景,清新自然。
还有《都下将归宿石城门外和李仲渊知县晚过上林之作》《归醴溪》《次韵酬黎以德》《和杨逸人桃林迁居之作》《题西山程氏南窗》《为临川章则常题山水图》等都写得清新自然。
此外,梁寅诗歌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登吴山》:
城绕青峰锦绣回,仙楼十二竞崔嵬。云飞沧海山无尽,潮撼长江雨并来。吴相忠魂祠宇在,宋皇行殿梵宫开。东南都会金城废,竟日湖船丝竹哀。
昔日繁华的东南都会经历战乱变得荒芜残破,停泊在西湖的游船,掩映湖水的柳丝翠竹,也仿佛整日哀伤不已。融情入景,含蓄自然。《题印土寺罢钓轩》则以罢钓竿细节表达哲理的思索,具有哲理诗的情趣。此类诗还有《拟古六首》等,借景说理,景理相融,摒弃了理学家诗歌酷不入情的弊病,亲切而自然。
陈谟(1305~1390),字一德,号心吾,学者称海桑先生,泰和人。杨士奇之舅父。幼能诗文,初习《周易》,后兼通《诗》《书》“三礼”诸传,旁及子史百家,渉流探源,辨析纯驳,犁然归于至当。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莫加于性,莫重于伦,莫先于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兵甲、度数之详,亦不可不讲习。”(《明儒言行录》卷一)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杨士奇、梁兰皆其弟子。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礼,学士宋濂、待制王袆请留为国学师,谟引疾辞归。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著书教授以终。卒年八十六。有《海桑集》《书经会通》《诗经演说》,四库录其《海桑集》十卷传世。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国朝献征录》卷一一四王时槐所撰传等。
陈谟的诗文别集《海桑集》十卷,《四库全书》本,古体诗54首,近体诗221首,各体文234篇,其中序89篇、记47篇、其余文98篇。《明诗综》录其诗2首,《明诗纪事》录6首,《列朝诗集》未录。《四库全书总目·海桑集提要》称其文体简雅,诗格舂容,东里(杨士奇)渊源实岀于此。其集原序称宋濂目以夏鼎商彝、太羮元酒,虽未免溢美,然而其诗在明初也不失为雅音。如《游天庆观登众妙堂》:
琳宫宅兜牟,亵污众妙门。试窥捣衣砧,上有眉山文。上堂罗儿妇,下堂饲鸡豚。塑像古且奇,稽首玄元君。端居燕穆清,谁使居人群。亦有居士泉,澄源为之昏。那无一寸胶,可洗千丈浑。
此诗平正典雅,写了天庆观众妙堂里的玄元君的古像、苏公碑文、居士泉,但意境不够浑融,卒读之后,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又如《闻道》:
闻道潼关下,黄流似海深。由来天设险,过者日伤心。汉殿芝房冷,唐陵玉甃沉。不应有佳气,郁郁尚如今。
大意是讲潼关、黄河虽为天险却终难凭恃,反倒因患难成灾让人为之心伤。昔日汉殿还在但芝房已冷清,唐陵仍在但汤池已陆沉不见。不应该有什么王气,只有自然界的草木如今还郁郁葱葱。寓情、理于意象中,舂容有致。
其他如《溽暑作古意二首》《题隐者山房》《别曲江参谋孙舜元》等,大抵如此。其五古《次郊行韵》,则自然含蓄,“遥知独醒者,都是太平人”,蕴含哲理。
总之,陈谟同梁寅一样,在明初身份是元末遗老,又是理学大儒,杨士奇、梁兰都是他的弟子,其在儒林的地位可想而知。作为明初江西文学尤其是“台阁体”的奠基人,其作用与地位值得肯定。他是杨士奇的舅父兼老师,对杨士奇的为人与为文均有直接影响,无怪乎《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体简雅,诗格舂容,东里渊源实出于是”[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论,标榜以陶、韦为代表的冲淡诗风,以李、杜为代表的雄阔壮美的诗风以及以韩愈、苏轼为代表的雄浑杰特的文风,从中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文学追求与好尚以及与创作实践之间的不一致。
注释
[1]刘君君:《梁寅著述概说》,《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第4期。[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八“石门集七卷”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九“海桑集十卷”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