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诗词·元末明初江西诗词·张昱、危素、张羽·明初江西文学的揭幕人——张昱、危素
张昱(1289~1371),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今吉安)人。元末左丞杨旺扎勒镇浙江,张昱参谋军府,官至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留居西湖寿安坊,以诗酒自娱,贫无以葺庐。元末弃官不仕,张士诚招礼之,不就。明太祖征之至京,召见,悯其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更号可闲老人,放浪山水,年八十三卒。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五附《赵撝谦传》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八等。
张昱以诗著称,有诗别集《可闲老人集》四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杨士奇辑成并为之作序。别本有《张昱诗集》[1]七卷,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抄本),其文别集未见流传。
张昱生活在元代由盛转衰的时期,亲历元末乱世并以其高寿才得以跨入明代一步,时代的巨变也无例外地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但个人的性格因素使他的诗歌在入明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他曾笑称“我死埋骨湖上,题曰‘诗人张员外墓’足矣”,可见其人性情之洒脱。
他的诗渊源自“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并受其典雅精切中见沉雄老辣诗风(被誉为“汉廷老吏”)的影响,诗风苍莽雄肆、沈郁悲凉。从诗歌体裁看,各体皆备。其诗绝大多数为元时所作,故多入《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六、卷二百七十八录其诗10首,《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录24首,《四库全书》录其《可闲老人集》四卷以传,《列朝诗集》录61首,《明诗纪事》未录其诗,《明诗综》选9首。四库馆臣所举名篇如《五王行春图》《过歌风台》等都是借咏史来咏怀,借古喻今。前者咏唐明皇宠幸杨氏兄妹史事,后者咏汉高祖史事,表达了对世事乐极生悲、盛衰无常的看法。“宁知乐极哀方始,羯鼓未终鼙鼓起”,当初享乐中的唐玄宗又岂能料到。《过歌风台》诗云:
世间快意宁有此?亭长还乡作天子。沛宫不乐复何为?诸母父兄知旧事。酒酣起舞和儿歌,眼中尽是汉山河。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纵酒极欢留十日,感慨伤怀涕沾臆。万乘旌旗不自尊,魂魄犹为故乡惜。从来乐极自生哀,泗水东流不再回。万岁千秋谁不念,古之帝王安在哉?莓苔石刻今如许,几度秋风灞陵雨。汉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犹是开基处。
歌风台,是刘邦取得天下之后衣锦还乡时于故乡所筑高台,以其所唱《大风歌》而得名。这首七言古诗刻画了汉高祖还乡时的志得意满之状及杀戮功臣的丑恶品质,以歌风台沦为“荒台”,风雨笼罩灞陵,石刻长满霉苔,反复咏叹,抒发了乐极生哀、帝王社稷不可能永恒的历史感慨,发人深省。明太祖是继汉高祖之后的又一个贫民天子,“眼中尽是汉山河”,不正是暗喻明太祖夺回汉人山河及志得意满的情状吗?“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又与明太祖屠戮功臣何其相似。此诗暗讽明太祖之意恐怕不算牵强。
类似题材的诗歌还有《少年行》(“看取木槿花,朝荣夕已萎”)、《上巳日偕徐大章游智果寺》(“云物岂殊昔,人世自更迁”)、《白翎雀歌》(“只今萧条河水边,宫庭毁尽沙依然”)等,充满了物是人非、世事变幻莫测的慨叹与感伤。可以说,感伤情调弥漫在张昱晚年的某些诗如《惆怅五首》《感事》《白翎雀歌》《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陆进之吕世臣作》等篇之中,这大概就是四库馆臣所说的“颓唐”,其实是元末乱世给作者留下的心理印记,也是末世灾难留给时代的印记,非独作者然。故《明诗别裁集》评曰:“悲壮苍凉,不胜举目山河之异。新亭雪泣,前后同情。”[2]
此外,张昱不少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京师的所见所闻,可以补历史记载之缺失。如《辇下曲一百二首并序》等,具有诗史意义。但因多为元时在朝为官时所作,故不细论。
危素(1303~1372),史学家,字太朴,一字云林,金溪人。少通五经,曾游学于著名文人吴澄、范梈门下研究史学。元至正二年因荐为经筵检讨官,参修宋、辽、金三史,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后退居房山。淮王监国,起为承旨如故。明兵入大都,学士走报恩寺,俯身入井,寺僧大梓挽出之,谓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学士由是不死[3]。洪武初,授翰林侍读学士[4],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后谪居和州,令其守元末战死名臣余阙之庙以辱之,岁余忧恨卒,年七十(或作年七十八)。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据《四库全书》本统计,危素有诗91首、文216篇。据说其诗文均为元时所作,入明后诗文已遗失不传,但明诗的总集选本都录有其诗,《列朝诗集》收其诗10首,《明诗综》录4首,《明诗纪事》录25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亦选其诗8首,从录诗数量看,都不在少数。
其诗歌气格雄伟,风骨遒劲,留存的诗作虽然不多,但足可称一代作者。如《梁国狄文惠公亲庙诗》:
大江从西来,万里流汤汤。维唐社稷臣,勋业载旗常。天子在房陵,女后御明堂。晨闻牝鸡鸣,腥闻溢穹苍。狄公秉忠义,耿耿立庙廊。周旋极黾勉,论议忽慨慷。载御卷冕归,宗社赫有光。岂徒保国祚,实欲扶天常。云孙江州牧,宫庙荐烝尝。豆笾孔严洁,丝石载铿锵。再拜久屏息,低徊想忠良。作歌劝臣子,百代踵遗芳。
大江万里奔流,境界阔大。歌功颂德之作写得如此大气,倒也文尽其用。
记游写景诗如《游庐山栖贤寺》:
弱冠好山水,朅来庐阜阳。憩涧微雨至,入林春风香。载经三峡桥,地籁闻铿锵。解带悬石磴,爱此泉流长。泄岩凝素乳,洒树见飞霜。泠泠转空曲,湛湛涵清光。五老九千仞,巉绝天中央。紫烟射仙壑,白云冠僧坊。幽思稍愉悦,良朋共翱翔。访古慕宗向,悟玄愧裴扬。超然色界游,圆灵大无方。终当毕吾志,混迹麋鹿行。
通过记游,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而《题营丘山房》“太岳流芳裔,何年徙赣州。殊勋思尚父,作室表营丘。故国兵戈后,空山草木秋。穆陵关北路,风雪近曾游”,则透露了故国乱后的荒凉。
题赠送别诗如《送张幼初之京》《送章右丞戍广西》都写得典丽精工,而《南京别王道士》则情韵幽婉。此类诗还有《送郑复常归三山省亲》《赠邓叟追和苏子赠扶风逆旅诗》等。
此外,题画诗也自有其特色,如《题三韩沙门玉田花鸟图》《题宋好古墨竹》《题赵子昂竹石》等,写得短小精致,形神毕肖。
注释
[1]《千顷堂书目》作《张光弼诗集》,《四库全书》本。[2]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3]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二,《跋危氏云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按:《弇山堂别集》卷四十六“讲读学士表”条作“故元承旨,归附,洪武元年任读学,三年改弘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