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政体》)

【鉴赏】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君主是社会整体的最高代表,是至尊至贵的,依次而下构成了等级森严的臣民关系。借助政治权力、经济结构与等级秩序,导致了上对下的人身支配与占有的关系。以君主至尊至贵与臣属俯命听从为前提,成为君主处理君臣关系的主导原则。

若以为唐太宗能够脱离这个原则,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得知张蕴古把自己的话透露给囚犯后,盛怒之下杀了张蕴古。过后他反思了,认为按正常律令来量刑的话,不至于处死刑。唐太宗事后埋怨,大臣们在这件事上竟然一句话也不讲。从这件事看,唐太宗是很想听取臣下意见的。他有这么一个心态,关键在于他把臣下当成老师与朋友,而没有皇帝就是天纵睿智、口吐金科玉律的想法。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平定突厥、击败高丽、兼并铁勒之时,唐太宗说自己最怕的是骄矜自大,因此经常约束自己。因国事唐太宗常常很晚吃饭,每每想到的是,“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一个掌握着臣下生杀大权的皇帝,能以“师友”相待臣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属罕见。以师友待臣,是唐太宗主动导谏、求谏、倡导直谏,不但纳谏,还以物质与书籍奖励进谏的大臣的缘由所在。

大多数的皇帝,几乎无不与臣属的进谏发生冲突,除了体制、皇权上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君主不能容纳进言者有比他更为高明的谋略。一些暴君更是喜怒无常、动辄杀人,如同儿戏一般。三国东吴后主孙皓,喜爱酒色、嗜好杀人。“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宴会厅旁“置黄门郎十人,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会结束以后,就令大臣们上本,各自奏明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已经“沈醉”的大臣,头脑清醒不了,“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结局自然是悲惨的,“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这哪里是进谏,而是存心找大臣过失后施刑罚为乐。孙皓的后宫有数千人,“而采择无已”,“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孙皓把臣属当作自己淫虐心理发泄的工具,史书给他下了个结论:“积恶已极,不复堪命。”(《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皇帝也是人,以师友对人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一定要与他人交往的,交往的范围如同学、师友、亲戚、同事、同行、上下级间等。交往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社会交往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基本而必要的活动,是人的本性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喜欢孤独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专门谈论过师友交往的原则。柳宗元对当时不愿从师、以利交友的恶习作了批判之后,认为人的成长重要途径之一,是要靠师友的帮助。“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柳河东集》卷十九《师友箴》)这是说,一个人要臻于完美、增进善行,一定要依赖师友的帮助和教育。“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同上)“道”是拜师交友的原则。有利于“道”的实现,即使“佣丐”也不妨交之,不能以贵贱等级来划界;相反,公侯贵族若逆反于“道”,也不妨离开之。柳宗元以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师友起到了“以成以增”的作用。清初思想家李塨的观点,与柳宗元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说,在茫茫人海中人们寻觅知音,在与“严师诤友”、“海内名流”、“后进英奇”的交往中,能收到两个显著的效果:一是使自己的学问得以新陈代谢,如同去掉身上的“如脱宿垢”一样;二是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得以明白“圣道在兹”的实际效果(见《恕谷后集》卷九《乐说》)。从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来说,师友的教育和帮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师友是人的社会活动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要在事业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都离不开师友。因为朋友的点拨往往使人少走弯路,师长的教诲使人正视缺点而趋于完美。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臣为君之师友”的观点,可以说是从思维逻辑与精神实质上深化了唐太宗“君以师友待臣”的主张。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由治理天下这一社会责任而来的,所以是师友关系,“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如果“吾”身上没有治天下之责,那么“君”对“吾”来说就是陌生的路人。臣与君,只是名异而实同罢了。讲得透一点,“官者,分身之君”(《明夷待访录·置相》),其间不存在主仆的上下隶属关系,而是建立在双方分工共治天下以造福万民的基础上的。“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原君》)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如同拉一根大木头,一前一后相互配合一样。唐太宗是从“君道”出发的,黄宗羲是从“臣道”去讲的。这是两人的不同处,但殊途同归,无论“君道”、“臣道”,在两人眼里,君臣都是亦师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