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什么意思|注释|译文|翻译

《孝经》什么意思|注释|译文|翻译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之手。清代纪昀认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当成书于秦汉之际。自汉代以来,注解者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

全书共十八章,仅2300字。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纲领性地阐发了儒家仁、义、忠、亲、孝、悌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的天赋性,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人生而孝,行孝是天经地义的。认为孝是诸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以孝治国、昌平天下,臣民能够以孝治家、和顺福禄。它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光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它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结合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助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和道德秩序,对传播和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稳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孝经》还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人如何行孝、尽孝作了详细的规定。

《孝经》中难免有一些迂腐之言,但是整体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如它所主张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