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不遇
作者: 江枫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原文作者】:贾岛
【鉴赏】:
唐代诗人贾岛,做诗呕心沥血,极为刻苦,“推敲”的典故就出在他身上。这首诗是写他到山中寻访一位隐士的经过,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写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痕迹,耐人寻味。
且看,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童子什么问题呢?没有说明。但从这句意思再结合诗题,我们可以想到:诗人来到深山访问一位隐士,没有遇着,在郁郁葱葱的松树下,隐士的家门前,遇见一个看门的少年,于是发生“松下问童子”的场面。问什么虽没讲,自然是问:“您师傅到哪里去了?”经这么一问,才会引出第二句童子的答话:“言师采药去”了。
诗人远道而来,听到这一简单的回答,当然不会掉头便走,势必再向童子打听:“您师傅在哪里采药呀?”童子这才指着眼前的青山,答道:“只在此山中。”诗人的眼睛顺着童子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重峦叠翠,距此不远,便想上山寻找,于是又向童子打听得更具体些:“您师傅采药在山前还是山后、山左还是山右?”这一问,把童子问住了,他望着围绕在高山上神密的云雾,耸耸肩膀,摇摇头说:“云深不知处呀!”巍巍高山,茫茫云海,怎晓得师傅在哪里呢?”
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和童子的对答,一问再问三问的问话全部省略,全诗四句,第一句写问,但没有写出问话内容,后三句都是写答话。而妙就妙在从答话中自可看出问话,不言自明,足见诗人推敲功夫之深!
从来访者和童子的三番问答,还透露出诗人没有遇见隐士时,心情的起伏变化。一开始,诗人来到松下问童子的时候,心情轻松,满怀希望。当他听说师傅采药去了,不由大感失望。既而又听童子说,师傅去得不太远,“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有一线希望。最后眼看山高云深,行踪难寻,只好空对白云叹息,感到惘然若失了。
从诗的对答中自见生动形象的人情物态,高山、青松、白云,似乎象征着高山隐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怀,表现出造访者对这位隐士的无限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