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尚有绨袍赠)》少儿唐诗鉴赏

咏史(尚有绨袍赠)

作者: 姚益心

【原文】: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原文作者】:高适

【鉴赏】:

“咏史”是古中的一个传统题材,用这种题材写的诗歌都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诗人的胸襟和怀抱的。高适的这首咏史诗是借战国范睢的故事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反遭奚落的郁悒不平。

诗中的“范叔”就是范睢。他是魏国人,却在秦国做了宰相。范睢为啥不在自己国内做官,却要跑到秦国去做相呢?这就要说到范睢早年那段屈辱辛酸的经历了。范睢早年是在一个名叫须贾的魏国官员手下做事的。一次,他跟着须贾到齐国去,齐国的襄王听说范睢很有辩才,就派人送了他钱币和牛、酒。回国后,须贾在魏国宰相魏齐面前告了范睢的状,说齐襄王之所以送给他牛、酒和钱币,是因为他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机密。魏齐大为恼怒,百般凌辱、毒打范睢,差点送了他的命。后来,他逃到秦国,化名张禄,游说昭王,做了昭王的宰相。当须贾出使秦国的时候,范睢装成穷人去试探须贾,须贾以为范睢真是一个潦倒困苦的人,就送了他一件粗绨做的袍。范睢本来是准备杀死须贾的,就因为这件袍,使他感到须贾虽然可恶,却还没有全部丧失人性,就打消了杀死他的念头。“绨袍相赠”也就成了一个典故,意思是不忘旧情。

诗的第一句是说:须贾用一件绨袍送给了范睢。“绨袍”,粗绨做的袍。

第二句是说:须贾送绨袍的原因大概是可怜范睢衣着单薄,不能御寒吧!

第三句是说:虽然须贾送了范睢一件绨袍,但他仍旧只是一个有眼无珠不能识别天下士的小人。“天下士”,普天之下人人推崇的读书人。

第四句是说:因为他有眼无珠,所以把范睢这样的天下士,仍然当成一个布衣。“布衣”,平民,后来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和他的经历有关的。高适的青年时代屡屡失意,直到四十多岁仍然过着飘泊生活,估计他曾遭到不少有眼无珠的势利小人的讥刺和冷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咏史这种题材,表达了他对须贾这类人物的愤慨和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