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少儿唐诗鉴赏

又呈吴郎

作者: 张铁明

【原文】: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原文作者】:杜甫

【鉴赏】:

有一首古老的陕西民歌说:“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确,杜甫是和穷苦人心连心的。杜甫原住在四川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边邻居是一个无儿无女孤苦无依的寡妇,常常携着篮子来打枣,杜甫从来不去过问。后来杜甫搬到别处去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居住。这姓吴的一来,就扎了一道篱笆,把枣树与外面隔开,不再让人打枣。杜甫知道后,心里很不安,两次写诗给吴郎,劝他不要这样做。上面这首诗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第一、二句,写自己过去住在草堂时的事:草堂前面种着枣树,秋天枣子熟了,西边的邻居便来打枣(“扑枣”就是打枣)。打就随她打去,我是从来不加干涉的。因为她是一位没有儿女、无法维持生活的孤寡妇人啊!

第三、四句接着说:这妇人也知道打别人家的枣是不对的,要不是因为实在太穷困,她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呢?她在打枣时,心里一直很害怕,生怕受到主人的斥责。正因为她有恐惧心里,我们反而要对她更亲切些,使她可以放心地来打枣啊!

第五、第六两句婉转地指出吴郎现在的做法不够妥当:你一搬进草堂,她就提心吊胆,害怕你责备她,不许她打枣。虽然她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多事”:这里指多心,或者说过虑。),其实你不会那么不通人情。可是现在您在堂前扎一道篱笆,倒真像是禁止她打枣呢。

最后两句说:这可怜的妇人过去曾对我诉说她一贫如洗的情况,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把她压榨得一干二净,已经生活不下去了。而眼前兵荒马乱带来的灾难何止一家啊!(“征求”:指官府各种勒索;“戎马”:指战乱。)一想到苦难的时代,穷苦的百姓,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如雨下。

这首劝说吴郎的诗,写得极其委婉,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斟酌。就连诗的题目用一个“呈”字,也有讲究。吴郎本是比杜甫辈分小的亲戚,而特用“呈”——表示恭恭敬敬地送上,杜甫多么希望吴郎能够高高兴兴地接受他的劝告啊!他所以要这样写,正体现了杜甫对那位贫苦妇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同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善良、宽厚的为人,他对人民有一颗伟大的仁爱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