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孙子

孙子兵法·名言篇·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孙子兵法·名言篇·作之而知动静之理》鉴赏

〔虚实〕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鉴赏】这是孙子指出只有实践才能获取真知的四句名言中的第二句。杜牧注:“作,激作也。言激作敌人,使其应我,然后观其动静理乱之形也。”这个注释,对孙子这句名言的意义,基本上是讲得有理的。实际上,所谓“作”,就是进攻、诱逼;“作之”,就是进攻、打击、引诱、逼迫敌人,对敌人进行“利之”、“害之”的动作。“动静之理”就是敌人在受到攻击、威逼、利诱之后,其做出动或静各种状态的规律。孙子强调:只有攻击、诱逼敌人,对敌人进行多方面的动作和接触,才能知道敌人行动或静止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打击和瓦解敌人。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丁启睿、杨文岳、左良玉等部在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进行激烈交战。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左良玉率所部10万撤退。李自成知道左良玉部实力损失不大,之所以要撤退,实乃为保存实力。对于左良玉部的撤退,李自成表面上命令起义军暂不作全面阻击,只派少量部队稍加拦截,就佯装败退。同时又派一支劲旅秘密插向敌后。左良玉率部退出80里,没有遇到起义军的有力阻击,以为已经脱离危险,便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起义军插过来的队伍突然发起前后夹击,左良玉部顿时大乱。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10万步骑迅速瓦解,左良玉逃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东北)。随着左良玉部被瓦解、歼灭,丁启睿、杨文岳部也无心作战,溃退败逃。

李自成在与明军的交战过程中,“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他看出与之交锋的明军三部中,左良玉部是怯战的队伍,乃设法先击溃此部。他故意对左良玉部不加拦截,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发动突然袭击,其部队即溃不成军。李自成击溃明军三部中的一部,其余两部士气不振,纷纷退逃,由于与明军不断地“作”,李自成熟知明军的“动静之理”,使他能不断战胜明军,起义军队伍也空前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