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荀子

荀况(约前313—约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名况,字卿,时人尊称荀卿,又称孙卿,世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是韩非、李斯的老师。15岁游学齐国,受到许多学派思想的熏陶,成为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一个有名的学者。后到楚国,曾任兰陵(治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令。晚年居兰陵教授弟子并从事著述。他兴趣广泛,于哲学、政治、经济、文学都有研究。他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堪称典范之作,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亦有一定的地位。

荀况是儒家学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兼收并蓄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是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折中于礼法,重后天改造,尚贤使能,否定天命,强调人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荀子》共二十卷,计三十二篇,由后人整理编辑而成,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作,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历来被儒家列为重要著作。

《荀子》文风庄重朴实,说理透辟,分析精微,谨严细密,结构完美;注重修辞,比喻层出不穷,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运用纯熟,节奏整齐,音调铿锵,是论说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有较大影响。现行较好的注本为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