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

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

【赏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加鲁国年终祭礼之后,无限感叹地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理想的深切向往之情。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意思是:大道(原始共产社会的准则)实行的时代,天下成为公共的,是天下人的天下。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但庄子说的“大同”,指的是“养心”应当“忘物”,并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以“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则首见于这篇《礼运》。当时,处于战乱和饥饿中的人们特别向往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幸福的大同“乐土”。孔子的话,正代表了当时社会渴望贤能政治,渴望和平安宁的普遍愿望。

孔子认为,在这个大同社会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管理天下者是天下人选出来的贤能之人,像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是决不能君临天下的;同时,在这个大同社会里,人人都有“兼爱”精神,“爱无差等”,道德品行好;人们各尽其能,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老人可以善终,壮士可以发挥作用,小孩子可以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独、残废、病人都能得到照顾和赡养。没有盗贼,没有抢窃,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秩序良好。显然,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对原始共产社会的理想化和乌托邦似的憧憬而已,因为通向这个乌托邦的道路是没有的。

自此以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大同思想的折光;清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也曾以“大同”思想相鼓动,到了康有为和他的《大同书》,则将“大同”理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糅合一起,创立了“大同”学说。

清末民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以“天下为公”,“以建民国,以建大同”的理想相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并最终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要之,“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虽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然而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志士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捐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