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注释】

选自唐·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战国末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诸侯。

毕:结束,完毕。此指灭亡,即结束了六王的统治。

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四海之内即指中国。

一:统一。

蜀山:四川一带的山。

兀(wù):原指高而上平,此引申为平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

阿房:即阿房宫,秦宫苑名,旧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古城村、朐家庄一带。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动工修建,至秦二世尚未竣工。项羽进驻秦地后,将其焚毁。

出:特出其上,出现。

【赏析】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16岁的李湛即皇帝位。这位小皇帝大治宫室,穷奢极欲,沉溺声色,搞得天怒人怨。时年23岁的杜牧对此极为不满,便写了这篇《阿房宫赋》予以讽谏。文章借秦王阿房宫之兴废,以史为鉴,讽时刺世,表现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沉思。开篇四句,更是气势不凡,显示出作者不凡的笔力: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意思说: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被砍光了,阿房宫也建成了。

战国时期,六国纷争,逐鹿中原。秦始皇兵出崤谷,席卷天下,将一个纷争割据的中国,归于一统。可以想见,那是一场多么艰辛而又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然而作者却举重若轻,仅用六个字,“六王毕,四海一”,便概括得丝丝入扣了;而一座雄伟壮观、耗尽民财民力,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也仅用了六个字,“蜀山兀,阿房出”,将之概括得淋漓尽致,准确传神。

本句十二个字,字字千钧,突兀峥嵘,有如泰山拔地,气势不凡,不是杜牧这样的大手笔,不能写出如此气象来。

你看,一个“毕”字,一个“一”字,便将大秦帝国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无坚不摧的气势彰显无遗。六国灭亡了,江山一统了,在这历史大背景上,蜀山一空、阿房崛起,仅一个“兀”字,一个“出”字,另一种宏大的景象—阿房宫便凸现在人们眼前。秦王锐不可当的时代形势,他的野心与贪婪,不爱惜民力,穷奢极欲的享乐,都在这十二个字中包含进去了。

那么,“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呢?六国之亡,关键何在?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六王骄奢淫逸,已隐含了灭亡的根源,所以,“六王”之“毕”,不在别人,而在自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同样的道理,“蜀山兀,阿房出”,也是内涵丰富。之所以要从蜀山运木料至秦都咸阳,一定是秦陇一带的树木伐光了。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要从蜀地运送那么多木料,不知要役使多少人力物力,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而要建成阿房宫,又不知要经历多少日月,耗尽多少民脂民膏?昔日“六王”以“不爱其人”而“毕”,如今秦始皇步其后尘,岂不预示着他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