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黄龙负舟》鉴赏

淮南子·寓言篇·黄龙负舟

〔精神训〕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视物亦细矣。

〔注释〕 ① 省: 视察、巡视。济: 渡。 ② 五色无主: 指人的面部神色大变。熙笑: 悠然、恬然地笑。称: 说。 ③ 滑: 扰乱。和: 平和的心境。 ④ 蝘蜓: 蜥蜴。 ⑤ 弭: 止,耷拉下来。

【鉴赏】“黄龙负舟”的寓言讲的是大禹到南方巡视渡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大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此时船上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唯独大禹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而那条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大禹在面对危险时已经精辟地表达了出来:“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大禹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其崇高的天命观,二是其豁达的生死观,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以下我们分别述之。

当大禹说了自己“受命于天”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便是“竭力而劳万民”,也即是说天命于大禹的主要责任是“竭力而劳万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禹所说的天命,既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命运或者偶然的人生遭遇,又不同于古代帝王为了论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提出的君权神授。我们在本书其他篇章的鉴赏中已经反复论及,古人所说的“天”与我们今天以“客观对象”、“客体”的态度来看天有很大不同。对古人来说,“天”本身有一种内在的规范性价值,天之所以为大,主要是就其真实无妄,以及包容化育万物,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之内在价值而言的。由此,天所命于物的禀性也便是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万物只有循此天之所命而行,才能够维护好万物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就此而言,当大禹说自己“受命于天”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为了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置于内心的不容自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出于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禹以“竭力而劳万民”为己任,甚至在治水时曾经“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由大禹崇高的天命观,我们自然也可以理解他豁达的生死观了:“生,寄也;死,归也。”活着只是暂时寄居在天地之间替天行道,死后则是自然地回归于天地之怀抱。因此,对于大禹来说,生不足乐,死亦不足畏,一切均是乐天安命而已矣。《庄子》曾引述或假借孔子的话说:“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人间世》)每个人都有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为了这份责任而竭尽全力、不辞劳苦,哪里还顾得上“悦生而恶死”呢?这便是大禹临危不惧的原因,也是“大禹”之所以为“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