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吾自曾大父以上历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原文】

由吾自曾大父①以上历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

【译注】

①曾大父:曾祖父。

我家自曾祖父以上,大多是讲究孝悌而勤苦耕田的。

辑自汪道昆《太函集》卷17《寿十弟及耆序》。

【感悟】

明朝中后期,社会心理层面上,商业仍被目为“业”。“余惟乡俗不儒则贾,卑议率左儒而贾。”(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商人经商致富以后,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锥刀”末业,终觉不如“孝悌力田”致富来得光辉荣耀和底气十足。

【故事链接】

众所周知,徽州“保界深阻,地褊而硗”(汪道昆《太函集》卷17《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不适合业农,以谷量人,尽土之毛,不足以供什一”(汪道昆《太函集》卷62《明故处士新塘吴君墓表》)。舍农而从商,理由极为充分。然商人业商,总有些“负于耕”的心理。《太函集》中,都要不厌其烦地标榜本人或其祖上的“孝悌力田”纪录:“由吾(明歙人汪道昆)自曾大父而上历十有五世,率孝悌力田。”(汪道昆《太函集》卷17《寿十弟及耆序》)“(汪道昆之先大母)尝乘间告大父曰:‘君家世孝悌力田善矣。’”(汪道昆《太函集》卷43《先大母状》)“(江)次公即孝悌力田”(汪道昆《太函集》卷45《明处士江次公墓志铭》)。

由此可见,徽商业商,虽然致富,然而,社会心理层面关于“士农工商”的序列,带来商人心中永远的痛。富有的商人,还是不得不艳羡“业农务本”在社会上的根深蒂固的尊荣。

【延伸阅读】

祠堂是精神家园与家族活动中心。在徽州三绝中,祠堂是很有代表性的。徽州保存有各家大姓的总祠、宗祠、支祠、家祠。作为受理学影响家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地区,徽州人非常重视自己根在哪里。历史上,中原人三次大规模迁入徽州,都是源于政治战乱。那些士族与宦官来到徽州之后,为了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他们认识到保存本族本性的凝聚力的重要性。聚族而居,祠堂便成为维系并强化这种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宗祠是家族的标志,是象征与维系家族利益的精神纽带。徽州人在与同姓人交谈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祠堂的。”徽州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此外,还有洪、余、鲍、戴、曹、江、孙七个“次大姓”,统称“新安十五姓”,这十五姓几乎主宰了全徽州,在外的徽州人也以这些姓氏为主。

祠堂是尊祖祭祖的圣殿,是宣扬礼教的讲坛。祠堂最盛大的仪式就是每年春、冬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祭礼那天,各家男丁都要身穿礼服,在家长的带领下绕村一周,再入祠堂。祠堂内安放列祖列宗牌位,摆设祭品,张灯结彩。祭典开始后,鼓乐齐鸣,香烟缭绕。族长主祭,并宣读祖训宗规。仪式的最高潮就是“分胙”,也就是本姓族人共享祖宗的祭品,子孙们都为能得到祖先的恩赐而翘首。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份的,凡违反族规的叛逆者就吃不到,人们称之为“停胙”,这是对不肖子孙的最大的侮辱。

家祠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会谱”。为了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徽州人很注重修谱立传。朱熹认为:“三世不修谱,则为不孝。”他把修家谱当成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加以强调。历代徽州各大姓氏修谱成风,各种《家谱》、《支谱》、《族谱》、《世谱》、《通谱》、《宗谱》、《统宗谱》应运而生。对于各支分类编辑的《族谱》,宗族要进行审核才可付梓印刷,印后各谱统一编号,各支族子孙怀揣孤版《族谱》作为身世的凭证。为防假冒,还要毁弃原版。还规定每年祭祖时须持家谱到“统祠”会谱,确认后才可以本姓子孙自居。宗祠是族长的私衙,是执行家法的场所。古祠堂是传统徽州人的家庙,更是徽派传统建筑的代表。无论从建筑规制还是用材用料以及精工细做上,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最高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