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哪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什么意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原文出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赏析。

【出处】 魏·曹操《蒿里行》

【鉴赏】 东汉末,陇西豪强董卓篡夺了汉帝国的军政大权。关东各地诸侯推举北方豪强袁绍为盟主,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曹操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董联军但诸侯各怀异心,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根本无意讨董,随后之间又相互残杀,连年混战。“蒿里行” 一诗批评了讨董联军的不团结现象,特别是批评了袁氏兄弟闹分裂的罪行。诗中也反映了诸侯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表现了曹操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后四句意思是: 遍野白骨无人过问,千里焦土荒无人烟,听不见鸡鸣。老百姓死得百不余一,思想起来叫人痛苦断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句诗,用来描写战争,杀人盈野,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灾难。

【原诗】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蹰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