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國父老書 辛亥八月十四日》原文与赏析

《致全國父老書 辛亥八月十四日》原文与赏析

饒漢祥一九一一

《致全國父老書 辛亥八月十四日》古诗句出处:饒漢祥(一八八三~一九二七),字苾僧,號質含,湖北廣濟人。光緒癸卯科舉人。少而神明警慧,博覽多通,及長,苦心硯席,尤長於駢體,士流翕然推重。民國元年,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兼湖北都督,辟漢祥為書記,專主文翰,通電文告多出其手。五年,黎氏繼任大總統,擢為總統府祕書長。其後應郭松齡之聘,任東北國民軍總司令部祕書長。有珀玕文集、珀玕詩集、珀玕詞集。

粵惟我祖軒轅,肇開疆土,奄有中夏,經歷代聖哲賢豪之締造,成茲文明古國。凡吾族今日所依止之河山,所被服之禮教,所享受之文物,何一非我大漢先人之遺留哉!故睹城邑宮室,則思古人開土殖民之惠;睹干戈戎馬,則思古人保種敵愾之勤;睹典章法制,則思古人貽謀教誡之殷。駿譽華聲,世世相承,如一家然。父傳之子,祖衍之孫,寧容他族,實偪處此?

何物雜種,敢亂天紀,挽弓介馬,竟履神皋。入關之初,淫威大肆,我神明胄裔,父老兄弟,遭逢慘戮,靡有孑遺。若揚州,若江陰,若嘉定,屠戮之慘,紀載可稽。又復變法易服,瀆亂冠裳,而歷代相傳之文教禮俗,掃地盡矣。嗚呼!我四萬萬同胞,誰無心肝?父老遺聞,即不記憶,且請睹各駐防之誰屬,各重要職權之誰掌,其用意可揣而知矣。凡二百六十年淫苛之術,言不勝言,至今日則發之愈遲,而出之愈刻。乃者海陸交通,外侮日急,我有家室,無不圖存。彼以利害相反,不惜倒行逆施,故開知識則謂破其法律,尚術技則謂擾其治安,百術欺愚,一意壓制。假預備立憲之美名,以行中央集權之實,借舉行新政之虛說,以為搜刮聚斂之端。而乃修園陵,治宮寢,賚嬖佞,賞民賊,吾民膏血,脧削殆盡。哀鴻遍野,呼籲不靈,是誰奪其生產,而置之死地乎?且矜其寧送友邦,弗與華族之謬見,今日獻一地,明日割一城;今日賣礦,明日賣路。吾民或爭持,則曰干預政權,曰格殺勿論。甚且舉吾民自辦之路,自集之款,一網而歸之官。嗚呼!誰無生命,誰無財產,而日託諸危疑之地,其誰堪之!

夫政府本以保民,而反得其害,則奚用此政府為?本政府用是首舉義旗,萬眾一心,天人同憤,白麾所指,瓦解山頹,故一二日間,湘、鄂、贛、粵同時並舉,皖、寧、豫、陝亦一律響應。而西則巴蜀,已先克復,東南半壁,指顧告成。是所深望於十八行省父老兄弟戮力共進,相與同仇,還我邦基,雪我國恥,永久建共和政體,與世界列強並峙太平洋之上,而共用萬國和平之福。又非但宏我漢京而已,將推此赤心,振扶同病。凡文明之族,降在水火,皆為我同胞之所必憐而救之者。

嗚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想我神明貴族,不乏英傑挺生之士,曷勿執干起義,共建宏圖,直抵黃龍,敘勳痛飲,則我漢族同胞萬世之光榮矣。我十八行省父老兄弟其共勉之。除布告外。特達。

《致全國父老書 辛亥八月十四日》古诗句出处:集評

《致全國父老書 辛亥八月十四日》古诗句出处:【張仁青】 苾僧學識宏博,情藻豐贍,其文上追陸贄,近挹宋賢。所撰通電文告,率用駢句,然眞意篤摯,反覆曲暢,情致纏綿,搖曳生姿,不復見俳偶之跡。【陳永正】 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具見開國氣象。【鍾振振】 遠追愛新覺羅氏奪國之罪,屠戮生靈,踐踏文明;近討愛新覺羅氏禍國之罪,禦外無能,殘民以逞。要害在「政府本以保民,而反得其害,則奚用此政府爲」數語。理直氣壯,大聲鞺鞳。純以氣勝,不當以文字工拙論。【尙永亮】 質含先生文大聲鞺鞳,一氣呵成,猶有希範「姬漢舊邦」之餘響。「夫政府本以保民,而反得其害,則奚用此政府爲?」寥寥數語,古今貪腐政府下一針砭,可謂振聾發聵。【田若虹】 江山慘澹其悒鬱兮,哀鴻遍野而無告,登高一呼揭竿兮,痛飲黃龍意崢嶸。【胡可先】 饒氏爲「廣濟五傑」之一,擅於文學,以駢體稱勝,民國初年文章,風行海內。該文沈潛於漢大賦與唐四六之間,子安之整飭,賓王之犀利,子厚之峻潔,融於表裏,故能出神入化。「誰無生命,誰無財產」又出於李華弔古戰場文,含悲壯之思,宛轉跌宕。政治之得失,人情之冷暖,皆敘寫詳明,確爲社會大轉型時期之宏文巨製。【許紹鋒得其時勢,可以興師動衆矣。然韃虜可驅,中華難復,亦可知也。【碰壁齋】 有經,有權,有常,有變。一統爲春秋所大,此經也。而清民之際,諸省通電獨立,此變局所迫,行其權也,非果欲豆剖而他逋焉。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夷夏之辨,初不在血緣,此又經也常也。而革命之黨,輒以排滿爲纛幟,此又處變而從權焉。芻狗未陳,陶鈞已轉,旋復五族共和、中華一國矣。【宗家】 饒氏半生幕府,一代文宗,鴻文恣肆,思理超邁,而未免儲貳之譏,傳爲笑柄,是以文干政者之戒夫!【汪夢川】 假民族革命之名而行政治革命之實,亦造時勢者不得不然。故激情所至,理容有偏。民氣可用而不可侮,可畏也哉!【徐晉如】 季清時局,頗類德意志之魏瑪共和國,自由已極,遂爲人所趁。然君主旣革,共和旣成,民之樂利與否,吾不得而知也。每誦康子不忍雜誌,未嘗不歎息再四。饒文氣勝於理,即後世宣傳部文字之首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