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为科名始读书。
【译注】
不是为了因果关系才去做善事,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才开始读书。
辑自《艺文·人物·胡君春帆传》。
【感悟】
这是黟县商人胡春帆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以提醒其子不要带着功利性目标去读书。考取功名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明理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
【故事链接】
——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关于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既要爱好读书,又要讲究读书方法,该精读的就要反复研读,该泛读的就要泛读,以免浪费时间。
【延伸阅读】
佛教《三世因果经》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人们知道佛教教育中业有三报的道理,便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我们要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而终会得到福报。
为善的最高境界是,不因为有所谓的因果报应而为善;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不因为要考取功名而读书。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带有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