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原文】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

【译注】

家族之中有的子弟不擅于读书,而且又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形势逼人不得不经商,族里有人提携他们,向亲朋好友推荐他们,使他们固定的事业,可以糊口,不使他们游手好闲,以致生出祸患。

辑自《茗洲吴氏家典》卷1。

【感悟】

在很大程度上徽州宗族对徽人从商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故事链接】

乾隆年间,徽商对徽州最大书院“紫阳书院”先后捐银2.62万两,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盐商所捐。有的家族甚至明确规定,对族中聪颖好学的子弟,无力从师者,必须给予资助,并将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吴青羽《茗州吴氏家典》卷1)。

【延伸阅读】

徽商除重视本族学堂教育外,对家庭教育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子女的教育,家长无论生活多么贫寒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上学读书,培养他们的慎敏好学,磨炼他们善于进取的性格。家教中,他们总是有意识地开展“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以期增进从业子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耐力。从徽商建筑及宅内布置上我们可看到明清徽商言传身教这一基本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内的运用以及他们对家教艺术的领悟程度当时徽商之住所,房屋隔断木雕所刻极多的是“冰梅图”,相当多的半片梅花落在一方方冰上的图案,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人“十年寒窗”,终能金榜题名,一鸣惊人。厅壁上所挂中堂,更以特殊的形式烘托出徽商的“贾而好儒”,展现着徽商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