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抛洒热血,扬名万代

英雄抛洒热血,扬名万代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王朝灭亡。不久后,明朝的文武大臣在南京立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当年为弘光元年,历史上把这个南明小朝廷称为弘光朝。弘光朝以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

史可法字宪之,原籍大兴,后为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世袭锦衣百户。1628年,考取进士。自此历官户部员外郎、郎中,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史可法为官“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在李自成进军北京时,史可法得到崇祯吊死煤山的消息后,同南京诸臣议立明室之后,福王立可法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史可法建议福王“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福王对此只是唯唯应付,不作肯定答复。在奸贼马士英入阁后,便极力排挤史可法到扬州督师。

史可法负责督江北四镇督镇,福王加他为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淮扬各镇均受史可法节制。那时四镇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互有矛盾,其中有三镇争着要驻于扬州。为此,高杰兵攻扬州,刘泽清亦大掠淮上。史可法前往调节,最终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均表示听命,而高杰素惮史可法,也表示服从,就这样史可法安定了扬州,随即开府于扬州,并不时出巡各镇。

自此以后,四镇每发生冲突,史可法都设法进行调解,劝他们赴国难、保国土,不要再自相残害。在史可法的感召下,高杰大为感悟,奉守史可法约束。史可法在扬州,“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机,冬不裘,寝不解衣”,力结四镇,共保国土。

这样,军事防御力量逐渐增强,在南京的马士英则连军饷也不给予史可法,到1645年1月,史可法所部各镇军队,都因缺饷而饥饿。马士英又设法夺史可法的兵权,使命卫胤文为兵部右侍郎,到扬州总督军队。2月,史可法从徐州回来,到扬州之前,黄得功发兵袭击卫胤文于扬州,使扬州震惊。史可法再次派人调解,黄得功退兵。但是大将高杰在此次事件中被杀害,史可法保卫江南的实力因此削弱。

同年4月20日,清朝大将多铎率兵攻至扬州。史可法调各镇兵保卫扬州,各镇竟无一出援。为此总兵刘肇基要求背城决战。史可法持重,希望有取万全之策,害怕有所闪失,反而不好,所以,否决了背城决战。这时,清军驻于扬州外之斑竹园,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遭到史可法严词拒绝。史可法说道:“我是大明宰相,大明朝没有投降的宰相,只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大臣。”21日,扬州城内有人动摇,总兵本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率本部出降,扬州城的防御力量更加单薄了。但是,史可法仍坚守城池,他安排文武官员分段守城,自己则守卫最险要的旧城西门。其实,他十分清楚扬州城势孤力弱,守城只能有死无生,于是,他写信向母亲诀别,又给妻子写了遗书,表明自己要以死报国,并希望“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表明他誓死效忠明王朝。24日,清军发动攻城,用巨炮轰击扬州城的西北,城终于被攻破,史可法见城已破,悲愤之极,便拔刀“自刎不殊”。其部将便保护史可法从小东门出城,结果为清军大队所截,史可法等均被俘,见此情景,史可法神情自若地说:“我史督师也。”多铎听说抓获了史可法,使派人前往劝降。

史可法坚贞不屈,决不投降,他毅然说道:“城亡我亡,即使碎尸万段,也决不后悔。”最后壮烈牺牲。史可法誓死保卫扬州,其事迹感人至深。他忠义奋发、顽强抗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得到人们的赞扬,而且美名流传至今。

智慧总结

一个人,如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处境之下,都能够保持自己高风亮节的品德,不为金钱、权势地位所诱惑或束缚,那么,这个人的精神,就可以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