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卖给和尚》中学生目光写作素材

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动譬喻。

有家木梳厂有四位推销员,厂里要求他们“把梳子卖到庙里去”。第一个推销员去了以后,空手而回,说是庙里的和尚都是光头,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了以后,卖掉了几十把梳子。他的招数是,和尚们虽没有头发,但经常梳头有利于头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延年益寿。第三位推销员的本事更大些,他卖掉了好几百把梳子。庙里方丈接受了他的建议——香客们前来烧香时,他们的头发里常常沾满了香灰,倘若庙里多备些梳子供香客梳头之用,他们因感受到庙里的关心,香火就会更加旺盛。第四位推销员则带回了订购大批梳子的订单。他的能耐是说服方丈把木梳作为纪念品送给香客,把庙里香客们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刻在梳子的一面,另一面再刻上“吉善梳”三个字。

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四句话来说明:“动力在改革,活力在机制,潜力在市场,关键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