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学·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赏析、鉴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孔子云:“何陋之有?〔8〕”
〔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于长庆四年至宝历二年调任旱灾后的穷乡僻壤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他在这里自建陋室,并为之作此铭文。“铭”本是古代刻于石碑或器物之文,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用于警戒或褒赞。这一文体押韵,简短精粹,有哲理性。选文据中华书局标点整理本《唐宋文举要》。(刘禹锡生平,见唐诗部分)
〔2〕德馨:德,德行。馨,远播的芳香。
〔3〕“苔痕”二句:苔藓长到台阶上形成斑驳的绿色,草色映入竹帘,屋内反映出青翠之色。
〔4〕鸿儒:大儒、名声大的学者。白丁:无功名的人。
〔5〕调:调弄、弹奏。金经:以泥金书写的佛经。
〔6〕丝竹:泛指各种弦乐器和吹奏乐器。案牍:指公文。劳形:烦劳身体。
〔7〕诸葛庐:诸葛亮未出山前在南阳城南卧龙岗隐居的草庐。子云亭: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字,蜀郡成都人,在成都建“草玄堂”,即此处所称“子云亭”。
〔8〕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引用半句以代全句。
全文仅八十二字,起首三个排比句,以山有仙、水有龙类比,强调居室者德行的重要,后文举诸葛庐、子云亭为例,证明孔子“君子所居,何陋之有”的命题,中间具体描写陋室中的优雅情趣。故陋室之陋,不仅不是人物低陋的象征,反而是人品高尚的表现,从而反映了作者的清高品格和不同流俗的道德情操。全文语调铿锵,琅琅上口,多用对偶、排比句,兼融诗文之长,以散文形式描叙,以诗化语言抒情,以比兴手法创造意境,以切实的典故加强论证。文章简短而精粹,丰厚而隽永,情富而理胜,题旨新颖,哲理矫俗,故为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