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黄景仁·杂感》原文、赏析、鉴赏

《清代文学·黄景仁·杂感》原文、赏析、鉴赏

仙佛茫茫两未成,祇知独夜不平鸣。〔2〕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4〕,春鸟秋虫自作声〔5〕

〔1〕本诗是作者抒愤之作。 黄景仁(公元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他才高气傲,一生为贫病所缠,穷困潦倒,三十五岁便死于肺病。他的诗作多反映自己愁苦哀怨的心声,作品基调凄苦伤感。有《两当轩集》。

〔2〕“仙佛”二句:是说身既不能成仙成佛,深夜独处便赋诗抒愤。

〔3〕“风蓬”二句:慷慨悲歌的豪气已因飘泊、落魄而消磨殆尽。未有情遇,却被视为薄幸。风蓬,比喻飘泊的身世。泥絮,即沾泥絮。宋代参寥赠妓诗中有:“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4〕谶(chen),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5〕“春鸟”句:韩愈《送孟东野序》中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诗人漂泊无依而壮志消磨;怀才不遇,还要遭别人的白眼,出路难寻,前途渺茫,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于是,不平则鸣,诗人道出了压抑深久的满腔愁苦,有痛苦,有抗议,也有激愤。乾隆年间,拟古主义、形式主义诗风盛行,黄景仁的诗作却能以明快晓畅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因此,郁达夫曾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