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姜夔·扬州慢》原文、赏析、鉴赏

《宋代文学·姜夔·扬州慢》原文、赏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9〕

〔1〕本篇有姜夔自序,作于“淳熙丙申至日”,即公元1176年冬至日。其时作者自汉阳沿江东下过维扬(即扬州),稍作停留,感慨今昔,作这首词,时年二十一岁。《扬州慢》,即歌咏扬州的长调,自度曲,双调,九十八字,上片五十字,下片四十八字,各十一句四平韵。此调声情悲凉,后人多用以抒思古之幽情。姜夔(公元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早岁孤贫,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千岩老人)赏识其诗才,妻以侄女,因随之寓居湖州(今浙江吴兴)。精音律,曾进《大乐议》,上《圣宋饶歌大二章》,特许应礼部试,未第。一生未仕,漂泊江湖,其生活介于清客与隐者之间,以布衣终。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词尤为大家,多自度曲,上承周邦彦,精格律,下开风雅一派,影响词坛数百年之久,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有《白石道人歌曲》,存词八十余首。现存其自度曲十七首,旁注工尺,是唯一保存至今的音乐史料。

〔2〕淮左名都:扬州当时是国内大都市,属淮南东路,亦称淮左。竹西:亭台名,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寺在扬州北门外五里,亭在寺旁。初程:程指旅程,作者初次到扬州,故称。

〔3〕“过春风”二句:春风十里,指扬州繁华街道。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竹帘总不如。”荠麦:荠菜与野生麦子。二句写经过扬州街道,举目尽是野荠菜和野生麦子,指扬州城内荒芜。

〔4〕胡马:指金兵。窥江:指南宋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南侵占领扬州,到达长江边。废池乔木:指池台荒废,古木犹存。言兵:谈战争。

〔5〕渐: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空城:指扬州劫后荒芜空旷。

〔6〕“杜郎”三句:杜郎,指杜牧。俊赏,优雅的游赏。杜牧常游赏扬州,写过许多歌咏扬州的诗篇。三句意为杜牧如果重游这里,料想他一定会为这个景象而大吃一惊。

〔7〕“纵豆蔻”三句:豆蔻词工,指注〔3〕所引杜牧《赠别》诗“豆蔻梢头二月初”而言。青楼,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三句意为纵使杜牧写豆蔻、青楼梦写得那样好,也写不出此刻深刻的感触。

〔8〕“二十四桥”三句:二十四桥,在扬州城西门外,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唐时尚有,北宋已不全存。三句写二十四桥仍在,但风光不同,映入河心的月亮荡漾显得分外清寂冷落。

〔9〕“念桥边”二句:红药,红色芍药花。扬州产的芍药闻名天下。二句意为二十四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为谁开放。

扬州在隋唐时被称为全国第一大都市,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北宋时扬州仍然繁华兴盛,南宋时金兵曾攻陷扬州,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坏,词人忧国家之多难,感名城之荒凉,抒写忧国伤乱的悲痛。上片以虚笔点出昔日的繁华,随即抒写战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化用杜牧的诗句,引起今昔的强烈对照。下片侧重抒情,怀昔感今,伤时哀乱,仍接连化用杜牧的诗意,创造新的意境,深刻警策,曲折含蓄。宋人称姜夔词为“骚雅”,亦称“风雅”,即言天下之事,比兴寄托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