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亦”是指事字。甲骨文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两臂之下的两个点儿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腋下。金文大体相同。小篆与甲骨文、金文字一脉相承。隶变后楷书写作“亦”。
《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凡亦之属皆从亦。”(亦,人的腋窝。从大,像两个腋窝位于臂下的形状。大凡亦的部属都从亦。)
“亦”的本义为人的腋窝。后世常被假借为虚词,表示类同或相似关系,相当于“也”、“也是”。还相当于“又”。如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古汉语中,“亦”常和“不”连用,组成“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反诘语气。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