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死”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歺(即死,表示枯骨),从人,像人跪坐在枯骨旁边,会人死之意。金文的构形基本与甲骨文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死”。
《说文·死部》:“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死,精气穷尽,是人们形体与魂魄相离的名称。由歺、人会意。大凡死的部属都从死。)
“死”的本义为生命终止。后来扩大到指所有的动植物失去生命。死去的东西就不再动了,因此不灵活的、固定不动、呆板的东西也称为“死”。如“死心眼儿”、“死水”。死与生不可调和,故又引申为势不两立。如“死敌”、“死对头”。
人死了就没了,故“死”引申指消失、消除。如常建《吊王将军墓》:“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又引申指力气或程度达到极限。如“下死劲”、“气死人”、“死守”。“死”还可以用来表示道路堵塞。如“死路一条”就常用来形容前景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