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
“禀”是会意字。金文从米,从(粮仓);或从,下从禾,会仓廪之意。小篆承接金文并整体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稟”,俗作“禀”。如今规范化,以“禀”为正体。
《说文·部》:“稟,赐谷也。从,从禾。”(稟,赐给的谷物。由、由禾会意。)
“禀”读作lǐnɡ,本义为粮仓。如《新唐书·李密传》:“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意思是,现在粮仓里已经没什么粮食了,维持不了多少时间了。
读作bǐnɡ时,本义为给予谷物。如“禀谷”,指官府给予粮食。泛指赋予、给与。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秉性”即本性。又引申指领受、承受。如“禀令”,指承受命令。进而引申指下对上报告。如“禀陈”,指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