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解析
[解题]难与易(diffculty and easiness),即困难与容易。困难,是不易克服的不利条件和阻碍事情顺利发展的问题,是处境上的艰难,是工作中的困难,也指生活中的穷困;而容易呢,是指事情的完成不用费什么力气或没有什么困难,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难与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中,不同个体身上,难与易会相互转化。难是在易的衬托下才显示出它的难处,而易,也是在难的对比下,才显得出它的容易来,他们共同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析题]困难的内涵是很多的,既可以写你在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写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既可以写你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也可以写你在困难中的表现;而同样,容易作为与困难相对的一个概念,也就体现在困难之中。如何让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如何让容易的事变得更容易?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这些都是让我们从更深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面对困难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从这些角度来进行思索,都可以写出好的议论文。
[温馨提示]困难与容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要求作者对其进行关联与综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阐述。作者不能只限于对困难与容易的表面认识,而要对面对困难与容易应采取的态度、方法有进一步的阐述。
思路导引
何谓困难?何谓容易?对于这一对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人说困难,有人说容易,如一道数学题,可能高中生说容易,初中生就觉得很难,这是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看着特别难于解决,但是有人不怕困难,去做了,并且成功了,困难变成了容易,而有人面临困难就退缩了,困难就真成了困难。
人们都是趋易避难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决困难,将困难变成容易。
困难是如何产生的?困难可能就来自于我们 “怕困难” 的心态,也可能就来自于我们的懒惰,在懒与怕之中,再容易的事情也将会变成难的;困难也可能是来自于一些外在的不利因素。而容易,可能是表面上看起来容易,而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其困难无比;也可能是因为心态上对于容易的忽视而导致困难产生。总之,困难是我们达到目的需要克服的因素。
困难是对于一个人意志的考验,在对困难的挑战中,人会越来越坚强;同样,容易也是会麻痹一个人的精神的,在人们对容易的喜好中,人会变得日益弱小。因此,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二者的问题?我们是要正视困难还是逃避困难?我们要如何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论点集锦
1.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易也就无所谓难。
2.难与易是因人而异的。
3.说时容易做时难。
4.难可以使人得到磨炼。
5.识人易,识己难。
6.失足易,改过难。
7.创业难守业更难。
8.正确的方法能化难为易。
9.做难事要放松,做易事要谨慎。
10.勤奋难也变易,懒惰易也变难。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先秦)老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清)彭端淑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 (清)袁枚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毛泽东
※集中群众的力量,就可以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 叶剑英
※许多事情,想起来困难,做起来容易。
—— 〔英国〕约翰生
※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
—— 〔英国〕培根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 〔法国〕拿破仑
※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可成为明天的现实。
—— 〔美国〕罗伯特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去寻找困难。
—— 〔德国〕歌德
※一般而言,凡事起头易,最难的该是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够克服这一类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 〔德国〕歌德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 谚语
[事实论据]
最简单的却是最重要的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我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其他获奖者都有同样的看法。
论题链接 ①学习②习惯③感恩张瑞敏的难与易
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常用老子的一句话:“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难事,必做于细”。抓 “易” 抓 “细” 就是海尔管理的灵魂。张瑞敏还曾提出:管理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 “反复” 是管理时间效应体现的最佳方法。张瑞敏还曾作出一个解释:“什么叫不简单?把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把容易的事做好就是不容易。” 这句话十分重要,他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定性了成功的标准,这对海尔人做小事、做细事奠定了很好的认识标准。
张瑞敏在海尔倡导的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工作提高1%”,更是将 “易” 与 “细” 提升到操作的层面上。 “每天提高1%” 的要求是海尔提出的,很多传统企业的口号往往是 “大干……”,“1%” 与 “大干” 的反差也许就是海尔超群的关键。
论题链接 管理
*穷和尚与富和尚
从前,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两个人有次在聊天,穷和尚说他想到几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富和尚说:“我很多年前就想买条船南下,都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瓶一个钵,就可以去了。” 富和尚不以为然,心想穷和尚肯定是去不了的。可是不想第二年,穷和尚已经成功地从南海回来了,当他见到富和尚时,富和尚只有惭愧的份儿了。
论题链接 ①信念②目标③挑战
自考的难与易
对于自考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有人一次能通过五六个科目,我曾对他说:“恭喜老兄又全部通过!” 可哪知人家并不领情,只是冷冷地说:“这没什么,我并不觉得全过就特别高兴。别人在高高兴兴地玩时,我没有玩;别人休息时,我还在学习,通过考试是应该的。”
也有同学抱怨说:“自考真难,简直要人半条命,这次报5科我都快累死了,可才通过1科,最气人的是居然有一科考59分。唉!” 这些人平时不用功,只有临到考试才临时抱佛脚,能不失望吗?这就是不同人对自考的难与易认识不同的根本所在。
论题链接 ①学习②勤奋
*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得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然后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有人曾请教牛顿为什么能够成功,他说:“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时间去做。”“我也是一直想,想,想。”“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些话多么意味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学的新天地。
论题链接 ①谦虚②勤奋③超越④积累
跨过卢比孔
古罗马共和国的后期,执掌大权的是恺撒和庞培。庞培虽是恺撒的亲密朋友,却十分嫉妒恺撒。在恺撒带兵在前线作战的时候,庞培怂恿元老院解除恺撒的兵权。恺撒反复考虑,决定带领军队打回罗马,利用这次机会在罗马建立独裁政权。回罗马途中,走到一条叫做卢比孔的小河边,罗马法律规定:任何将军没有接到命令,不得带领军队越过这条小河,否则,就要当谋反来治罪。恺撒当机立断,对部下大声喊道:“我们过河!” 他跨上战马,跃进小河,大家紧紧跟随在后,很快就越过了卢比孔河,取得了预定的胜利。后来,“跨过卢比孔”,就变成了一句谚语,意思是说,谁下定决心要去完成一件事,坚持到底,就好比 “跨过卢比孔”,一定就能取得成功。
论题链接 决心
*江郎才尽
南朝梁有个着名的才子叫江淹,他一生写了不少精彩的散文、诗歌,被人们称为 “才子江郎”。
那时,江淹十分勤奋,写文章对于他是件很简单的事,并且很多人认为很难的事,他都能做成,萧道成灭宋立齐,请江淹做史官,专职编写历史。有一次,襄阳发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刻着的古体字谁也看不懂,人们便把竹简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从此,江淹的名气广传。萧衍建立梁朝后,拜江淹为光禄大夫,即皇帝的高级顾问,后又被封为醴陵侯,并赐封地。
江淹当了大官以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动笔写文章了。时间一长,才思减退,有时勉强写出一点东西,但人们读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写文章这个以前对于他来说很容易的事,也变得很艰难了。因此,人们都很惋惜地说:“江郎才尽” 了。
论题链接 勤奋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候,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想到几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富和尚说:“我很多年前就想买条船南下,都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瓶一个钵,就可以去了。” 富和尚不以为然,想着穷和尚肯定是去不了的。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之后,去见富和尚,富和尚只有惭愧的份儿。
要求:①看了上述材料,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请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在 “难与易” 的范围之内。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有感难与易
佚 名
我读了此则短文,细细咀嚼,体味出这样一个道理:天下事是有难易之分的;做了,“难” 就转化为 “易” ;不做,就是 “易” 也会变成 “难”。
四川与南海,相隔千里,穷和尚去了,富和尚却没去。可见,做与不做,大不一样。富和尚虽然比穷和尚具备较优裕的条件,但不去 “做”,所以云游南海一事终未成功。而穷和尚,义无反顾地去了,虽然经过了不少的苦难,但还是成功了。我想,这 “做” 与 “不做” 的道理对我们的事业不也有某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纵观历史上许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够正确对待 “做” 与 “不做” 这一关系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近代力学、天文学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 “做” 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时间去做。” 终于他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有人曾请教牛顿为什么能够成功,牛顿幽默风趣地回答道:“我一直想,想,想。”“想,想,想” 这句颇为轻松的语言,包含着牛顿多少 “做” 的辛勤血汗啊!
我国的大画家齐白石,他的画之所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和他一生辛勤地 “做” 是分不开的。正如他的一首诗中所说的:“苦把时光换画禅,工夫深处见天然。”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重视 “做” 是何等重要。但是,因为看不到 “做” 的必要性而埋没自己的才干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 “做” 得不够,或者放松了 “做”。
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他的诗赋也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耽于官场中的钩心斗角,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放松了学习,松懈了 “做”,使自己的才干衰退到了和平常人无异。这就是所谓 “江郎才尽”。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成才的条件比别人好,他们虽然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往往因为缺乏 “做” 的行动而功亏一篑。以上的短文,不正是对这些人一种很好的清醒剂吗?另一方面,也有的人,他们虽然条件差一点,但因为能够持之以恒地 “做”,终于在逆境中发奋成才。这种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经典点评
难与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夜晚做梦容易,梦想成真很难。难与易之间具有相对性,而作者认为:容易与难的相互的转化,就在于一个 “做” 字。
作者论点十分明确:行动,是区分事情难与易的关键与实质。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事实论据来进行阐述。从正面来说,牛顿和齐白石的勤奋使难变易;从反面来说,江淹的懒惰让容易变成困难,三组正反相对的事例,从对容易与困难的转化入手,从人的心态着眼,引出了一个 “做” 字。全文论述有理有据,思维清晰,论证让人信服,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文章。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