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解析
[解题]爱民(1ove the people),指热爱人民。爱民,就是作为国家或社会的管理者或组织者要热爱自己的同伴或被管理、组织的人。古之智者将民众与统治者的关系以 “水” 和 “舟” 相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人民从来都是历史的主人,是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社会说的 “人本” 或 “民本” 的意思就是以人为本,即处理社会事务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这种思想的人很难处理好社会事务,因为不管他有多么伟大,他首先是人类社会的普通一员。
[析题]可以从历史上一些爱民如子的实例出发,写出你的感慨,发表你的议论;也可以将范围缩小,写出在一个集体内部,如一个班级、一个企业,重视学生或下属的意义等。
[温馨提示] 爱民,关键词是 “爱” 和 “民”。因此,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在写作时要注意对这两个方面论述的兼顾,不可偏执一边。另外,这一话题比较宏大,在论述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阐述,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更具说服力,避免论述的大而空。
思路导引
“爱民” 是什么?古时诸多贤君明相都深谙此道,留下了不少 “与民同乐” 、 “爱民如子” 的佳话。也出现了一些残害人民的暴君、不惜民力的昏君、戏民愚民的庸君,最终为民众所抛弃。中国共产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最大的利益,新时代的爱民,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走群众路线。5·12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慰问受灾群众,他的 “有一线的希望,就会付出百倍的努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的铿锵话语是爱民的最好证明;同样,11万人民子弟兵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集结。他们冒着频发的余震,从废墟中把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次诠释着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爱民,就是要发扬民主,让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做共和国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的好干部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历史上的无数实例都告诉人们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政权都只会昙花一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转瞬即逝。民心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推倒腐朽的政权,推倒三座大山,推倒所有逆历史规律的行为。因此,人民的意志不可违。必须做到 “爱民”。
爱民,就是爱自己。对于一个政权来说,爱民,也就间接地维护了自己的政权,爱民是党的生命力的源泉。万众一心,才能战无不胜。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只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论点集锦
1.人本思想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智慧结晶。
2.热爱人民是巩固政权的根本选择。
3.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4.社会稳定在于民心。
5.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8.抛弃人民的人,最终会被人民抛弃。
9.爱民就要与民众感同身受。
10.将自己作为人民的一员。
11.顺民心,厚民生。
12.要密切联系群众。
13.设身处地为民着想,时时刻刻为民谋利。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先秦)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孔子家语》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管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先秦)屈原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 (三国)诸葛亮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 (汉)刘向
※*失众心,足以亡。
—— (汉)刘向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 (汉)王符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汉)贾谊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 (宋)苏辙
※古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
—— (宋)苏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宋)范仲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唐)杜甫
※恤其勤劳,爱民如子。
—— (唐)魏徵
※万族有乐,吾心何忧。
—— (明)高攀龙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 《读书录》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明)于谦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清)黄宗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立国基础,就是万众一心。
—— 孙中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雷锋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 焦裕禄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标有多么伟大!
—— 〔法国〕圣西门
※群众,是可能完成伟大事业的唯一杠杆。
—— 〔法国〕贝朗瑞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
——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人民是土壤,它会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 〔俄国〕别林斯基
[事实论据]
皇帝爱子民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一带蝗虫为害,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尽被吃光。有一天,唐太宗出来视察灾情,看到百姓颗粒无收的惨状,非常痛心。就捉了几只蝗虫,对虫祈祷说:“百姓靠谷物来维持生命,可你们却把谷子吃光了。我宁愿你们来吃我的心,也不愿你们伤害百姓的粮食。” 说着举手要把蝗虫吞下,左右急忙劝谏说:“虫儿有毒,吃下兴许会生病的。” 太宗说:“我心甘情愿为百姓承受灾难,还怕什么疾病呢?” 于是把蝗虫一口吞吃了。
论题链接 ①奉献②爱心
*揭竿而起的陈涉
陈涉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有壮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立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当傀儡皇帝,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秦王朝大规模征发贫苦农民守边服兵役,修造宫殿,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公元前209年,陈涉、吴广等900名贫苦农民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因路上遇大雨,道路被冲毁,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朝的法律,误期就得被处死。陈胜看到自己的处境,看到全国人民对暴秦的憎恨,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动员戍边卒杀掉押送他们的秦朝军官。以竿为旗,以木棍、锄头为武器,陈胜率领这支900人的农民武装反抗暴秦。起义后,立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农民自带干粮纷纷参加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攻城略地势如破竹。
后来,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陈涉称王后,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人民不再支持他。最后,陈涉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酿成千古遗恨。
论题链接 ①勇气与胆量②果断
为民去流浪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年轻时就提出了 “无代价分配土地给农民” 的主张,得罪了沙皇政府,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译着了许多作品。对此,沙皇政府恨之入骨,竟以 “国事犯” 的罪名,对他执行假死刑。他说:“我相信我的信仰是正义的。即使我不能亲眼看到人民获胜之日,我虽为之而死,也毫不遗憾,也是幸福的。” 这种伟大的力量,鼓舞着他经受了20年流放的折磨。
论题链接 ①信仰②幸福
拒绝住楼房的彭德怀
有一次,彭德怀到了一个风景区。听服务员说,那边的几座小楼是专门给中央首长准备的,所以小楼终年空着。听了这话,彭德怀很不安。夜深了,他还围着小楼转。临走时他对负责人说:“你们也许是真心地尊重我们,但我也要真心实意地告诉你们,我们不是帝王将相!你们这样搞,是在群众面前孤立我们嘛!我们来了,住个普通招待所又有什么不好?我们革命,不就是为了打倒压在人民头上的贵族老爷吗?”
论题链接 ①尊重②爱心
果断禁止种罂粟
清乾隆年间,甘肃武威各地就已开始种植鸦片。到咸丰时,甘肃河西各地已普遍种植。光绪年间,甘肃开始抽收烟厘,各地设立金局,明确规定了罂粟税金标准。这等于是官方公开鼓励种植鸦片。由于鸦片较其他作物获利大,形成 “家家种植,遍地罂粟” 的局面,致使 “吸食之风日盛”。不仅成年男子十有八九吸食,连妇女也有不少吸食者。经济上渐渐变得入不敷出。左宗棠于清同治五年调任陕甘总督,见到这种情况很是痛心。他说:“劫后庶民,元气未复……若不严行禁绝,三十年之后,汉人种族其将弱乎!” 于是毅然下决心禁烟。他从禁种罂粟入手,彻底根治。凡烟苗已出土者,即派兵犁翻,绝不姑息。
论题链接 ①责任②正直③理智
温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温总理任 “汶川大地震” 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距地震发生后不到7个小时,他就到了灾情最严重的地方。
从成都机场直奔都江堰市,余震不断,温总理披星戴月,冒雨前行,赶到聚源中学废墟现场。在这个令人悲恸的夜晚,总理弓着身子,从断瓦残垣里扒出孩子的书包和鞋子,双眼湿润。近两个小时,他滴水未进,婉拒工作人员递来的饼干。他冒雨前往灾情最严重、灾民最困难的地方。
来到都江堰新建小学,当总理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总理流下了热泪,说:“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论题链接 ①奉献②爱心③人民
林肯与人民打成一片
美国总统林肯在职期间,每月都要接见数次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每次接见,白宫前两人一排的队伍竟长达半英里。林肯每见一人都要握手,以致每一次接见结束,他的胳膊总要麻木整整一个夜晚。医生劝他把这项活动停下来。林肯说:“我从人民中来,必须经常洗人民澡。”
论题链接 ①民主②爱心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陈涉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有壮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立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当傀儡皇帝,对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秦王朝大规模征发贫苦农民守边服兵役,修造宫殿,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公元前209年,陈涉、吴广等900名贫苦农民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因路上遇大雨,道路被冲毁,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朝的法律,误期就得被处死。陈胜看到自己的处境,看到全国人民对暴秦的憎恨,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动员戍边卒杀掉押送他们的秦朝军官。以竿为旗,以木棍、锄头为武器,陈胜率领这支900人的农民武装反抗暴秦。起义后,立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农民自带干粮纷纷参加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攻城略地势如破竹。
后来,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陈涉称王后,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人民不再支持他。最后,陈涉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酿成千古遗恨。
2.失众心,足以亡。
——(汉)刘向
要求:①这两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②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在 “爱民” 范围之内。③题目可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人民群众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是陈涉。但他从揭竿而起,到失败被害,仅有一年的时间,既轰轰烈烈,又昙花一现。为什么?“陈涉少有大志”,自认为有鸿鹄之志而不被人理解。他坚信,王侯将相没有天生的贵种,要死,就得名扬天下。陈涉有胆有识。他利用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却不知其生死的机会,自称是他们的部下,来号召天下人民,以赢得民心。他罾书于鱼腹,篝火狐鸣,以赢得人心。他向同伴指明道路:遇雨误期死,戍守边关亦死,唯独起义方是生路。因而,很快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他要称王,先召集三老、豪杰议事。准备充分了,才登上王位。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作为 “崛起阡陌之中” 的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意识到了这一点,足以说明他的智慧和才能确实超群而拔萃。清代黄宗羲说过:“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可见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视。
陈涉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第一面农民反抗的大旗。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然而,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称王后,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人民不再支持他。在败退途中陈涉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偃旗息鼓。
陈涉起义,如迅雷,不及掩耳;又如闪电,一闪即逝。根源何在?对此,本文不打算寻根究底,但司马迁介绍陈涉杀死当年穷朋友的故事,确能启人深思。陈涉称王时,他的穷伙伴来探望他。只不过谈了他发迹前的往事,就被他怒而斩之。这样做的结果是 “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此无亲陈王者”。从 “天下云集”,到 “无亲陈王”,这是一个悲剧。产生悲剧的根源在于陈涉忘记了过去,忘记了曾经拥戴他的人民群众。汉代的刘向说:“失众心,足以亡”。
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容忽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历史证明,谁置根于人民之中,谁爱民,谁就会成功;谁脱离或背弃了人民,谁不爱民,谁就会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规律会支配人,人民会支配历史!
经典点评
从奴隶社会到清王朝覆灭,从“中华民国”的短暂灭亡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证明,人民群众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够被漠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社会忽视了这一点,都会被驱逐出历史的舞台。文章紧扣论题,从陈涉起义的成功与其政权灭亡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说起,指出了人心向背对一个政权发展的影响,说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说理深刻。文章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从正面和反面进行渲染,充分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铿锵有力,论述准确。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