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道·“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科技之道·“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第一个:向科学进军

1956年,党和国家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和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即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就在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传达和阐明了毛主席关于“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这个号召在国内外激起了巨大反响。

在国外的中国优秀科学家钱学森、汪德昭、林兰英、张文裕等,纷纷冲破阻力,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和国内的其他科学家一起,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向科技进军的队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等提出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从1963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自给。

——在原子弹爆炸和火箭发射的轰响中,中国的科技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科学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解决了我国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第二个春天

粉碎“四人帮”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非常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出现新的转机与希望。

为开好这次大会,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对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号召,使大会的召开具备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时担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提笔挥毫,写下了《科学的春天》那振奋人心的名篇。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我国抓住机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以电子信息技术、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是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大批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高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终于赶上了这股世界性的潮流。

面向经济,围绕农业、工业发展中重大课题而制定的“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动员和组织了几十万科技人员参加。到80年代末,在生物技术、农业技术、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超导材料的理论研究等领域的某些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座自力更生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重离子加速器、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亿次巨型计算机、曙光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大型程控交换机等等,形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座高峰。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迈向未来世纪的助推器和新的生长点。

科教兴国——第三个里程碑

从1995年起到21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高度重视那些制约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也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召开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现在,一个宏伟的蓝图正在展现: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将提高到50%,为增产1000亿斤粮食、满足副食品供应、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技术上提供可靠的保证。

——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将进一步加快。

——加速发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按照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微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等领域,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在一些领域和项目上取得突破。力争在一批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领域迎头赶上世界一些先进国家,从整体上大大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