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剪影·民风民俗》记事作文写作技巧

社会剪影·民风民俗名言大全

〔美词荟萃〕

陈规陋习婚丧嫁娶民风淳朴良辰吉日新春佳节

重阳登高吹吹打打火树银花顶礼膜拜举杯欢庆

欢声雷动接踵而至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毕恭毕敬

佳句宝典

1.七月是举办那达慕的黄金季节,整个绿色的海洋随着草原盛会的到来沸腾了。

2.在万象寺,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婆婆一边走一边叩拜,我也被那位老婆婆的虔诚感动了。

3.这便是名闻天下的泼水节了。但见水花扬起,人头攒动,笑声四起。

4.江上,龙舟腾飞;岸边,欢声笑语;一阵阵鼓声催促着赛手们猛劲划桨,都希望在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会”上拔头筹。

5.每逢春节,只要你稍加留神,就可以看到,无论哪家的门窗、甚至屋内墙上,准贴着一张张色彩鲜艳、粗犷质朴、形象逼真的剪纸。

6.喜姑快过门了,村里人按照当地的习俗,给她做了头发,盘成一个油黑的髻,又为她赶做了一只“子孙桶”。

7.入夜,那达慕远远无结束的意思:马头琴声在夜空中飘散,人们燃起篝火继续唱着、跳着,年轻男女开始了神话般的敖包相会。

名家名段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鲁迅《故乡》



“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据内行家的意见,这些动作要做得沉着老到,一丝不乱,才是真功夫。说到这等情节自然很吃力,所以这等情节也就是“大书”的关子。譬如听《水浒》,前十天半个月就传说“明天该是景阳冈打虎了”,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还只说到武松醉醺醺跑上冈子去……

说“大书”的又有一声“咆头”,算是了不得的“力作”。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有本领的喊起来,大概占到一两分钟的时间:算是勇夫发威时候的吼声。张飞喝断灞陵桥就是这么一声“咆头”。听众听到了“咆头”,散出书场来还觉得津津有味。

——叶圣陶《说书》



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来到“来扇馆”里,泥土地上点缀着浓黄的痰,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苍蝇时飞时止,忽集忽散,像荒野里的乌鸦;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两扇木板窗外射进一些光亮来。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子,他们觉得舒适极了,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还讲怎么做鸡肉虾仁水饺;有的讲本镇新闻,哪家女儿同某某有情,哪家老头儿娶了个十五岁的侍妾;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鬼怪之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有几位不开口的,他们在那里默听,微笑,吐痰,吸烟,支颐,遐想,指头轻敲桌子,默唱三眼一板的雅曲。迷蒙的烟气弥漫一室,一切形一切声都像在云里雾里。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叶圣陶《生活》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刘绍棠《蒲柳人家》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吧。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连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票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他们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少总共有三十个人!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吗?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着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茅盾《香市》



习作佳段

1.故乡康巴的手工艺品很多,它们风格独特、高雅,任何一件都会给人以一种不同凡响的感受。就说众人所青睐的藏刀吧,那精雕细琢的图纹,那结构严谨的刀把,那锋利无比的刀刃,康巴藏民,爱将它佩在腰间,男子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女子则添加了几分洒脱。少女佩戴的刀的刀筒上,还镶有五至六颗红蓝相间排列的珊瑚,显得古朴而又丽质。还有制作精细的佛珠,一根丝线将它们串列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串念“嗡嘛呢”专用的佛珠链。

2.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叨:“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九粒、草九根,象征有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3.她从怀中拿出早已用象征吉祥纯洁的白色羊毛绳子穿好的经幡,顺风抖了几下,捧在手里,双手合十,贴在胸前,闭上眼睛,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过了好久,她才踮起脚尽力地往上够,把经幡高高地、高高地挂起来。五色经幡在风中“哗哗”地摇摆着,似乎母亲的祈愿随风传送到天地诸神那里。

4.离帐篷远远的,帐篷口一条高大的狗,猛地窜起身,冲着我大叫起来。随着狗的叫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跑出帐篷,十分惊奇地望望我,连忙又跑进去,拉出一位中年妇女。她身穿藏袍,胸前佩戴几挂银项链,手腕上、耳朵上挂满贵重首饰。早就听人说过藏族妇女与其他妇女不同,而青海的藏族女子又不同于西藏的妇女。她们豪爽的性格使得她们愿将自己的所有财富都表露在外。也许是从我的装束上,她看出我是个迷途的旅游者,于是她笑着迎上来,身体往前微倾,伸出右手,说着我听不懂的藏语,做一个“请进”的动作,把我让进了帐篷,亲手送上一大碗热腾腾的奶茶。这种用牛奶泡茯茶而成的奶茶,只一口便使我周身的寒气一扫而光。就在这时,帐篷的男主人——一个黑红脸膛的粗壮汉子,也紧跟在儿子的后面走了进来。他爽朗地大笑着,手里托着一条洁白的哈达,朝我鞠个躬,将哈达送到我的面前。接过哈达,我按照藏族的习惯,将它系在身上,连忙合掌道谢。女主人已经把饼子、牛肉摆在了我的面前。也许是太饿了,尽管那烤牛肉膻味很重,又没有任何作料,可我觉得比一切佳肴都要鲜美。我大口吃着饼子,嚼着牛肉,喝着奶茶,主人坐在一旁,会心地看着我,笑着,说着,好像鼓励我“再吃一些”,“多吃—点儿”。在这儿,你可用不着客气,吃得少会被主人误解为看不起他。

5.牧民们热情好客。每当客人到来,他们都会拿出亲手做的风味小吃,让你品尝。奶豆腐、奶酪、酸奶、马奶酒,都是待客的上等佳品。更令人难忘的是,他们会热心地做你的导游,带你欣赏达里湖的风光;傍晚,邀请你和他们一起围坐在火堆旁,弹起马头琴,跳起“安戴舞”。那些年过半百的老牧民,还会有枝有叶地讲述古老的神话传说。当然,还有牧歌此起彼伏,顺风传播,就连那些不懂人意的牲畜,也竖起耳朵,久久不肯躺下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