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辨析的重点》古汉语基础

汉语历史悠久,古今词义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以《晏子使楚》为例,文中的“人”、“橘”、“酒”、“水土”、“南”、“北”、“一”、“二”、“笑”、“生长”等,从古到今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没有什么变化。这些词,我们称它们为“基本词汇”。学习文言文,遇到这些词,当然没有什么困难。有些词,如“圣人”、“寡人”、“赐”等,古代常用,现在已不常用了,还有的已换成了新词,如“诣”换成“到”,“缚”换成“捆”,“曷”换成“何”,“熙”(嬉)换成了“开玩笑”等。—般初学者虽然不大了解它们的意义,但只要肯查找字典、词书,问题也就解决了。

需要留心辨析的是那些古今都常用而意义、用法已有了变化的词。这类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今词义变化很显著,差异很大的。一种是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或大同小异,或同中有异,稍不注意,就可能理解错误的。如:

“坐”,古今都有“坐下”的意思,如果把“坐盗”理解成“坐着当强盗”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坐”在古代除了有“坐下”的意思,还有“因”的意思,因此可以特指“因犯……罪或错误”。“盗”今天作“强盗”讲,上古却指“偷窃”。“坐盗”,就是“因犯了偷窃罪”。

又如“对曰”中的“对”,今义为“面对”、“对于”,或用作“错”的反义词。而古代常用于臣子对君主,或下属对上司的答话,意为“回答”。

“病”,今指“疾病”,古义则专指重病,一般的病叫“疾”,而不叫“病”。“病”在古代除了指“重病”以外,又引申为“弊害”、“困乏”、“担忧”、“遭殃”、“困顿”等意思。“反取病焉”,就是“反而把自己弄得很难堪”,也就是“反而自讨没趣”的意思。

总之,古今词义的变化很复杂,特别是那些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需要作为辨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