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言行一致不单单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是一个人行动力的体现。
比如,当我们提出一条意见,或是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我们一定会集思广益,多次斟酌,拿出最佳方案,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一个很稳妥的做法。但是,如果这些思考太多,耽误了整个事情,或者光想而不去行动,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据说有一大片土地,过去万木丛生,处处生机盎然……可是,因为人们渐渐远离家园,此处最终成为荒园。有天,几个思乡之人看见了,他们一致决定要好好把这片土地好好改造一番。
初次出现的方案,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往往是一个人思考的结果,不具有客观性,常常是片面的。若是直接执行,反倒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走向预期的反向。
最后,这几个人都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完善改造的想法,比如确定什么地方怎么改,然后行动。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一个计划在吸收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慢慢走向了全面、理智的道路,计划的可行性在逐渐提高。当达到一定程度后执行它,必然比不讨论直接执行要好得多。
这几人为了有更好的改造方案举例论证,有理有据、有先例的观点更易被接受,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计划比之前的方案更加完美可行。
但是,这几人没完没了地想要有更好的方案,一次次推翻否决之前的方案,甚至忘掉了原来改造的目的,把全部精力用在更完美可行的计划中,一年,五年……十年过去了,那块荒地依旧还是最初的样子。
当讨论导致了本末倒置,那就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参与讨论的人已经忘了他原来是要做什么的了,再进行讨论已毫无意义了。
所以,针对一个计划,提建议可以,辩论更可以,却不可忽略行动。光想不做难道不像是在思想是构建高楼大厦吗?
一个没有行动力的构想导致的就是构想者迷失于自我的感觉中,忘了初心,忘了事物的本质。而开展一个没有目标的讨论,无形中浪费了时间、精力,也挫伤了执行者的积极性。某种意义上,讨论就如同药物,适量是治病的关键,过量是上瘾的危机。
这便使我们联想到了辩论赛中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提出辩论主题,让正反两方辩论,又在合适的时候、双方可能就要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结束辩论,发表一个结合双方观点的结论。可能很多人像曾经的我一样对此有怨言,认为这样一个人是把辩论的精彩部分扼杀在了摇篮。但是现在看来,他不是制止了辩论像“没目标的讨论”发展吗?这样看,这个人物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鼓励讨论,但也不欢迎目标不明确的讨论,明确目标后要立刻行动。也希望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记本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