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心中的那些“和”
世上原本有四大文明古国,但伴随时间的打磨,如今只有中国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不是因为中国的国力强盛,而是源自中华民族内心不断延续的“和”。
“和”产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家就提出了“万事和为贵”的观点,这主要是受当时的政治形势的影响。周王朝的覆灭以及各诸侯国的纷争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的“和”便由此产生。然而,“和”被当时君王的私利所蒙蔽。苏洵在《六国论》中就指出若六国合力抗秦,则结果未可定也。
有人将“和”坦诚相待,有人却利用“和”借刀杀人,而后者只会自食其果。
正如秦国不断与他国结盟,表面与他国君王交情甚好,实则只是想借他国之便利来完成自己的野心。一统天下的秦国忘恩负义,对六国子民加以强暴,其结果便是一夫发难而天下反。由此观之,真正的和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也只有坦诚相待,才能赢得对方信任,实现互利共赢。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另一原因便是和而不同。
与盲目跟从不同,中华民族即使是遇到困境时也不曾照搬他国先例,即使与他国交好也不曾强迫其国与自己相同。民族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他国之长补本国之短。具体来说便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中既有对他国文化的认同,也不失本国的文化自信。唯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的中华民族在闭关锁国的影响下远远落后西方列强,可谓岌岌可危。可喜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有志之士清清楚地认识到苏联的共产主义对我国实际情况的优越性,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的火种给迷途中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还记得刘欢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唱的那首歌《我和你》。我和你,在北京,同是一家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流露出中华民族心中的“和”。当时的我还很不解,地球上如此多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家?但这或许便是“和”的力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人种,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同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园中,也会遇到世界性难题,也需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和”便是以上的核心。
转看今日世界格局,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由美国单方面向中国挑起的贸易战势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华民族会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无论遇到何种困难,请不要我们心中的“和”,那个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