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衡《和与离歌》议论高中作文

和与离歌

李姝衡

“芳草依旧,人已不同。阳关三叠唱已绝,琵琶婉转柔肠咽。青沙青冢谁记取,白骨独伤夕阳斜。” ——苏轼

缠绕的藤蔓寻着夏的轨迹攀爬上青春的窗,她姣好的容颜逐渐丰致,院中的花独放幽香,偷偷钻进她的闺房,一览她的风采。

皇帝派出的和亲队伍正在府外森然而立。侍女正为她梳理长发,霞冠凤披,金钗银环,遍身绫罗锦缎。然而她的眉宇间却潜藏着忧伤,含情脉脉的双眸溢满无奈却又隐闪着从容和坚忍。

那年匈奴和亲的消息传至长安,惊呆了后宫的三千佳丽。而她,从一对战战兢兢的宫娥中走出,冲宣诏的太监浅浅一笑,接过圣旨,也接过了历史。没有过问琳琅满目的嫁妆,她只是轻轻怀抱起心爱的琵琶,跨出宫门,走向天涯。

漫漫长路,凛凛寒风,一列严整的马队行进在苍茫的天地间。车轮碾过,两道车辙深深,向南一直延伸到益加飘渺的长安。那时的她,一定没有回头。抱琵琶,声声弹,不过咫尺,却又天涯。纤指拨动冰弦,风沙的低吟中掺进一段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转轴拨弦,琴声悠悠,那熟识的曲调不禁令她潸然泪下。翻看故国的诗篇,一字一句,句句相思。

桃花落尽,落寞转身,霎时大漠烟沙。正是风华,倾城容颜浅唱蒹葭

秋叶落尽,带着千年风尘,旖旎字句,在遇到清秋寒霜前,已被思念冻结。李白说过“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吐露出对她的无奈和无望。杜甫说过“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赞赏了她悲婉的伟大。而王安石说过“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吟咏了她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她把塞外的广袤解读为空旷,把大漠的寥廓咀嚼成凄凉,最后归结为一座黄昏下的青冢,将几卷刻满血泪的青史深埋其中。而青冢背后,正是她一直藏在心中的中原万里云天。从此,长河落日里,大漠孤烟下,她的琵琶声回荡了千年。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两个民族的恩怨,最终要让一个纤弱的女子来承担。是昭君,纤弱的双肩撑起两个民族;是昭君,柔洁的双手托起整个时代。于是,历经两千年风风雨雨的冲刷,历史,这个多灾多难的婴儿,依然期待着她的哺育。

她说着:和,是最好不过了。有人和睦团圆,就必定有人双双离散。以和代战,总要有人付出代价的。

顾望着寂寞荒凉的塞外,循着她刻在岁月沙丘里的痕迹,一路追寻。中华民族向往的“和”,由她的远赴之路铺就。那离别的思念跃然,如同昏黄大漠缓缓飘来的一丝雪白轻绸带,蒙蔽了双眼,只留下那曲宛转悠扬又悲楚冷凄的琵琶声,那曲用辉煌与胸襟谱写的,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