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杯中品人生
作者:河南省实验中学 马博涵
一杯香茗,需要上好的清泉,精挑细酌的茶叶,恰到好处的温度,方能回味无穷,为人称道。人生便恰似如此:在时光慢慢的加热中,思想与经验在氤氳的空气中蒸腾、升华,香飘万里。
初生的人,都是一杯清洌的泉水,温润甘甜、无形无态、清纯无知,思想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但人终究是要得到锻炼的,就像煮清茶先要文火加热一样,要感到生活的躁动,喧闹与激烈,纵然疼痛也要坚持下去,将无知与短浅蒸去,剩下的便都是精华。
有些人向来无欲,也不愿经烈火煮沸,硬是撑到出生了几十年还依旧清纯的如孩童,这些洁身自好的人,没有受过火的洗礼,在常人面前,也便不会被纳,成为隐士,遇穷途即哭,取梅妻生鹤子,写自己的五柳文章,不顾世俗之事了。他们得了雅名,是因为一世无欲甘当清水,是大多人所不解的,古今以来,逐名追利者无数,欲使我们变得有斗志,若都学如此消极避世也是不妥,不如经真火烧煮,为自己的雅欲奋斗,便亦能在芸芸众生中豁然开朗,依旧超脱。
写到此处,那清洌的泉水也已蒸腾出薄发的力量,一团热气宣告了它与火共舞的结果,将几片干涩的茶叶放入热水中,于是,茶叶在水中上下翻腾,跳跃,像初生婴儿的手,渐渐舒展开来,那是对知识的渴望,用自己的热切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一次次的锻炼与实践深入自己的精神与形骇,让自己在热情中升华,知识在内心括散,积淀,用温度感化万物。人需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见到自己的本真。
茶叶在水中舒展着,它是苦涩的,但它亦是益身的,人也如此,我们要在苦涩中得到甘甜,这种甘甜来自于内心。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得这笔账,后来也依旧如此,韩愈,苏轼,辛弃疾等一批文学家皆为苦后品得甘甜,名扬天下,赢得身前身后的名分,亦杯杯皆为佳茗。
写到这里,茶与水便融为一体了,茶叶缓缓地在水中浮动着,香气四溢,但依是不能品得,茶水依旧烫口,现在的茶,也应该沉寂冷静了,用时间抚平内心的不安,由曾经的才高气旺变得谦逊起来,在千锤百炼之后,亦要修身,亦要养性。中国自古讲求中庸之道,世人唯有做到中庸,方可宁静处世,不为暴名暴利所摇。修身,亦是对自己最细致的研磨,如一方砚台,细细的磨砚,才能磨出古朴的良墨,写字也便流畅,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平天下,先要以修身为源,扫一屋的尘埃,修一生的宁静。
要使修身,其本为勤,勤是为人的基础,一杯茶水,只有水在运动,茶香才可溢满全杯,若是一片死水早晚会被倒掉。清初似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自题《溪山无尽图中》一句说道:“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何异草木,这句话亦是颇为绝妙的,终日过着单调呆板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竟称为“vegetate”是植物一样的生活,中外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吃懒做,为人之常情,就因如此,人才应时刻鞭策自己,勤亦可补拙,更可进德修业,便也有了拼博的动力。
看看这杯茶水,亦是茶香四溢好久了,淡淡的金色在那起初为泉水的杯中浮动着,几片茶叶也沉了下来,淡定从容。一杯茶叶,经为洗礼,接受苦涩,等待平静,成为一杯香茗。终成正果之时,却也有一丝伤感,我怎比茶圣陆羽制的茶更好呢,寻思一晌,却觉不及,但眼前这杯茶亦在说,人生永远是缺憾的,但做好自己不失本真依旧可以荡漾天地,我想到佛学里称之婆娑世界,译为能容忍许多缺憾的世界,这个苦难的世界,也便恰是成就一个人的世界。人是一块璞,从深山之中纵身入世间,须得经过磨砺,方能成为一块美玉,那剩下散落子地的玉屑,虽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拼搏剩下的幸福,“无材可去补苍天”毕竟是小说的浪漫梦境,庄子的逍遥游,也只针对一个黑暗的充满矛盾的世界,“邦有道”则应纵身红尘,投入现实的熔炉,发挥经世致用之理想,磨砺人性,打造应有的美好的人生。
此时停笔,端起茶杯,品那温和的香茗,香气绕鼻,茶香盈口,赞不绝声。
作文点评:
文采斐然,行云流水,丹青妙笔,辞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