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的壮阔江流走来,关于“和”的传统文化早已如春雨润物般浸润到我们的心中。叩经问史,和则兴,不和则亡的事例不胜枚举,“和”已成为无可取代的文化符号。
“和”如暖阳,溶解人心中的坚冰与隔阂。当人心中有和,家喻户晓的“将相和”故事便流传开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和谐成就了千古美名。当人心中有和,“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名句便被反复咏叹。是张英的宽容、和睦书写了“六尺巷”的佳话。然而,人若心中抛弃了和谐、友善的品性,人们便为“该不该给快递小哥道谢”,“老人摔倒扶不扶”等的话题争执,吵骂。人人心中都该以“和”为底线,自私、蛮横所造成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人与人之间才会将心比心,再无隔阂。
“和”如桥梁,沟通文化间的差异,建立民族间的联系。古有昭君出塞,千里迢迢,黄沙漫漫,化解了民族矛盾,将中原文化传至匈奴,给匈奴带来安宁、兴旺。又有周恩来“求同存异”,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亚非国家在不同制度下的共同发展需求。因为“和”的传统思想,“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美好品德,中国没有产生纳粹那样的极端民族主义,反而成就了现在的大国气质,延续着和平发展的理念。
“和”如警钟,敲响内心的底线,唤起人类的良知,中国的儒、道学说,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夏周时期便有了按时令进行农业活动的限制。可当“道法自然”的思想被遗忘,人们毫无节制与怜悯地掠夺环境资源,猎杀动物时,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便不复存在了。底线不容践踏,人性不能泯灭,人类要长虑顾后,唤起关于和谐的良知,就必然要让内心的警钟长鸣。
和之美,美在它如春风化雨般温柔,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当人们以和的力量团结起来,成就的是海尔集团“上下和衷共济”的辉煌,是杨振宇、李政道协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
当人们以和的力量去拼搏,创造出的是王楠、张怡宁二人双打夺冠,女排运动员摘金的振奋时刻。
当人们以和为乐,和的力量深入内心时,我们便能够期待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