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的解释|麻的意思|“麻”字的基本解释
“麻”字的“广”像檐部前伸的敞开的房屋形状,由“广”组成的字多与房屋有关,古人剥麻的时候通常坐在敞棚或屋檐下,字形像人坐在屋檐下剥麻的形状,所以“麻”字从“广”。
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原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种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麻。如《王风·丘中有麻》中的:“丘中有麻。”《陈风·东门之池》中的:“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曹风·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人们穿麻衣,吃麻子,用麻绳,烧麻秸,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所说的“布”一般情况下是指麻布。丝织品价值昂贵,普通人穿不起。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向齐宣王建议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将五十岁的人能穿上帛衣作为生活的奋斗目标,可知平民百姓通常穿的布料就是麻布。正因为如此,古代将平民百姓称为“布衣”。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在语言中的出现频率就高,“麻”正是如此。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在语言中使用“麻”字。
麻的外观特征是挺直,所以语言中用麻的生长环境比喻正直良好的生活环境。《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虽然性本卷曲,但如果生长在麻之中,就会自然挺直。这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麻是古人制绳的重要原料,制绳时两三股线缠绕在一起,我们今天常吃的油炸食品“麻花”就是因拧成麻绳状而得名。
生长在田野中的麻稠密而众多,因此语言中就用麻来比喻众多。如《汉书·天文志》中说:“后秦遂以兵内剪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这是说在秦国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死了很多人。李白《蜀道难》诗云:“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水浒传》第五十七回写道:“那几条路上,麻林般摆着梁山泊旗号。”这些例子中的麻都是比喻众多。“麻烦”一词今天很常用,这里的“麻”也是繁多的意思,事多则费事,故有费事之义。
物多则杂乱,所以“麻”又有纷乱的意思。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我心里麻乱得慌。”“麻乱”就是烦乱。
剥麻一般要经过沤泡,沤泡过的麻晒干后呈浅黑色,因此人们就把跟麻一样的颜色称为麻。如“麻雀”就是因毛色似麻而得名的。又天色似亮非亮叫“麻麻亮”。似亮非亮、似黑非黑就是朦胧模糊,所以“麻”又有模糊不清的意思。
“马虎”“马马虎虎”的说法大家很熟悉,是草率、随便的意思,但这一意思与“马虎”的写法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如果要写本字的话,应该写成“麻麻糊糊”。事实上就有人这么写。如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还有那六十万,值得了多少,麻麻糊糊拿了出来,好歹顾全个大局。”又朱自清《古诗一首》云:“这两句单从文义上看,只是说麻麻糊糊办完了公事,上快阁看晚晴去了。”
“麻麻糊糊”的原义是模糊不清。如《西游记》第七十八回中说:“那老军猛然惊觉,麻麻糊糊的睁开眼,看见行者。”由模糊不清引申为含糊其事、不认真。视觉上的模糊又进一步引申为感觉上的模糊,因而又有了“麻木”、“酥麻”、“麻醉”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