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的解释|青的意思|“青”字的基本解释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是《古诗十九首》里的一句诗。其中的“青”字毫无疑问应该当“绿色”讲。《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中的“青”应该是“蓝色”。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又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其中的“青丝”是指黑发,而这里的“青”则是“黑色”的意思。由此看来,这个“青”字真是一个奇怪的字,好像一条变色龙。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青”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字不是“月”,而是“丹”,是形符;上面的字也不是“龶”,而是“生”,是声符。
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地一片绿色,所以把春天叫做“青春”。年轻人就像春天的草木,有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年轻人叫做“青年”;把十五六岁这段美好的时光叫做“青春期”。
“青黄不接”这个词是农民最熟悉的。它指的是去年保存下来的粮食已经吃完,今年的粮食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也就是每年的夏秋之交。其中的“青”,指的是当年即将收获的庄稼,秸秆还是绿色的,尚未成熟;其中的“黄”,指的是去年保存下来的粮食。在旧社会,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农民最苦的日子。
当我们写书的时候,常常是把书稿改了又改,等到最后定稿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就是“杀青”。为什么最后的定稿叫做“杀青”呢?因为古代没有纸,字要写在竹片上。在书写之前,先把青竹片放在火上烤。这“青竹片”就是绿竹片,“青”就当“绿”讲。青竹片被火一烤,就会有水渗出来。在烤干的竹片上写字比较容易,而且不容易被虫子蛀蚀。这一个书写前对竹片的处理过程就叫“杀青”。还有一种说法,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定稿”。古人把草稿写在青竹皮上,因为写在青竹皮上的字很容易擦掉以便重写。定稿后再放在火上烤,竹片上的字就不容易被擦掉了。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汗青”就是指史书。史书的另一个名称叫“青史”,其来源也在这里。
尽管“青”字在表示颜色的时候是如此变幻莫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青”还是当“黑色”讲。根据《晋书·阮籍传》的记载,阮籍这个人能把眼睛变成两种状态,就是青眼和白眼。眼睛正面看人,黑眼珠在正中间,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这就是“青眼”。眼睛向上看,或向别处看,露出眼白,表示对人轻视或讨厌。这就是“白眼”。我们通常把喜爱、重视叫做“青睐”、“青眼”或把被人重视、看得起叫做“垂青”,这几个词就是源于这个意思。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古诗,其最后两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中的“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青衫”就是他所穿的黑色的官服。根据唐朝的制度,文官八品、九品的官服颜色是黑色,可见白居易被贬做司马这个官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
传统的京剧把角色行当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旦、净、丑。其中的“旦”行是扮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具体又细分为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等。“青衣”大多扮演中年或青年妇女,表演深沉,行动稳重。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三击掌》中的王宝钏、《宝莲灯》中的王桂英等,都是典型的青衣形象。因为她们在剧中大多穿黑色的衣服,所以称之为“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