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的解释|跳的意思|“跳”字的基本解释

跳的解释|跳的意思|“跳”字的基本解释

“跳跃”这两个字在秦朝就有了记载。据说从前有一位秀才,下乡去赶集,遇到一条小河沟,他沉思了很久,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去。正巧这时有位农民走过来,秀才便立刻前去请教。农民告诉他说:“跳一步就过去了。”秀才心想:“跳者,两足平地而起也。”于是,他就两足并立,同时跳起,结果掉到了河沟里,弄得浑身泥水。秀才爬起来,愤怒地责问农民。农民心平气和地说:“你应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力一蹬就过去了。”秀才生气地说:“一足在前,一足在后,此跃也,非跳也。”

这个故事是用来讽刺那些死守教条、不知灵活运用别人的经验的人。那么秀才说的对不对呢?其实并不完全对。“跳”和“跃”这两个字的本义是不同的。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跳,蹶也。”意思是说跳就是蹶。而蹶的意思仍然是跳。“跃,迅也。”意思是说跃的意思是迅速。对比来看,两者的本义相差很远。一个是跳,一个是迅速。

“跳”字由跳起、双腿或单腿用力使身体突地离开原位的意思引申为越过障碍和向上冒出的意思。《农桑辑要》一书的注解说:“韭一剪一加粪,又根性上跳,故须深也。”意思是:种韭菜的菜地要挖得很深,因为剪掉一茬就要加一次粪肥,再加上韭菜的根要往上冒出,不挖深一些就不行。这里的“跳”就是冒出的意思。

如果一起一伏地跳,那就成了跳动或者叫闪动。

在上船的时候,用一块木板,一头搭在船上,另一头搭在岸上,人们走过木板,到达船上,这块木板就叫跳板。这是因为,人们走在木板上,木板就一上一下地起伏跳动。

“跳”字由跳动的意思再引申为舞蹈。正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跳舞,其实并不从地面往上跳起。据说一些民族仍保留有各种跳神的习俗,有的民族在人生病的时候,轻病就吃药,重病就跳神。也有没病而跳神的,大概是要预防疾病的意思。富贵人家一个月跳一回,或者一个季度跳一回,到年底家家都跳,没有不跳的。跳神的人在腰部拴上一串铃铛,扭动腰身就会哗哗地响,双手击鼓,口中念诵祈祷的词。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和彝族都有一种风俗,叫做“跳月”。就是在初春或春末,在月光明亮的晚上,未婚青年男女,聚集在野外,尽情地唱歌跳舞,如果双方互相爱慕,就可以结成夫妻。

还有一种既不跳动也不舞蹈的表演形式也被称为“跳”,那就是过去戏剧开场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叫做跳加官。先由一人戴着面具,穿着官服慢步上场,绕着舞台走上三圈,不唱也不跳,默默祈祷观众加官晋爵的意思。

虽然“跳”的本义和“跃”的本义相差很远,但是,“跃”的引申义却和“跳”的意思很相近。所以后出的几部字书都有两者同义的记载。《广雅》这部书说:“跃,跳也。”《玉篇》这部书中也说:“跃,跳跃也。”同样是跳跃,也是有区别的。那就是方言的区别。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给《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时候说:“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跳。”意思是说从函谷关以西的陕西、山西一带的方言把“跃”叫做“跳”。

“跃”字虽然也有跳起的意思,但它的侧重点却在强调迅速。如《警世通言》这部书中有一个故事叫做“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其中说道:“公子从人丛中跃出,如一只老鹰半空飞下。”这是强调公子来得突然而迅猛,如果用了“跳”字,突然而迅猛的意思就没有了。“跃”字虽然也有向上冒出的意思,但它的侧重点仍在强调突然而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