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的解释|既的意思|“既”字的基本解释

既的解释|既的意思|“既”字的基本解释

“既”字左边的“皀”好像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右边是一个坐着的人,面对着这些好吃的东西,他的嘴巴却扭向了相反的方向,意思是吃完了,不想再吃了。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元朝的时候,“河南路洛阳县有蝗四五亩,群鸟食之既,数日蝗再集,又食之。”意思是:河南洛阳县遭受了蝗灾,蝗虫聚集起来有四五亩地那么大一片,只见一大群鸟从空中俯冲下来,一会儿功夫就把蝗虫吃得一干二净。几天后,蝗虫再次聚集起来,又被飞鸟吃个精光。其中的“既”就是吃光了,也就是“尽”的意思。

“既”字由吃完了的本义可以抽象出一个最常见的意义,就是“已经”,这是一个表示时间过去的副词。凡是做完了的事都用“既”字,同样道理,未做的事情或将要去做的事情就要用“即”字。这是这两个字在用法上的根本差别。

“既”字由吃完了的意思进一步引申为天文学上的日全食。《春秋·桓公三年》上说:“日有食之,既。”意思是说又发生了日食,而且是日全食。在我国民间也有天狗吃日头的说法,指的就是日食。“既”就是天狗把日头吃光了。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有一个叫做“既望”。这要先从“望”字说起。古人把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每月十五或十六那一天叫做“望”,每月最后一天叫做“晦”。为什么十五或十六那天叫做“望”呢?因为每当那天的傍晚,你都会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西边的太阳还明晃晃地挂在天上,而东边的月亮已经冉冉升起。月亮与太阳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所以古人就把这一天叫做“望”。“既”当“已经”讲,已经过了十五或十六,那就是十六或十七,所以“既望”指的就是阴历每月的十六日或十七日。

古代的天文学上还有“既生魄”和“既死魄”的说法。指的是月亮的光不太亮。阴历每月的初一那天晚上是没有月光的,所以初一的那天就叫死魄,从初三开始,有了一个月牙,一直到十五或十六的望日,这段时间就叫既生魄。而从十五或十六到月底,月光逐渐减弱,这段时间叫既死魄,

成语中有一个“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已经来了,就应该安心。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

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这个成语的原意和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即”字的左边也是一个“皀”字,右边也是一个人形,只是姿势不同,面对着好吃的东西,就要开始吃了。“即”字由就要开始吃的意思引申为靠近、接近。《经》里就有这样的句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氓这个家伙笑嘻嘻地,抱着货币来买丝。到了家里我才知道,他不是来买丝的,而是想办法接近我,跟我商量结婚的事。其中的“即”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即”字由接近、靠近的意思再往下引申,就引出了追逐、追赶的意义;还引申出登上的意思。古代国王即位,就是登上了王位。“即”字由接近、靠近又引申出立即、立刻的意思。“即席赋诗”就是当场作诗。“即兴表演”就是当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