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的解释|食的意思|“食”字的基本解释

食的解释|食的意思|“食”字的基本解释

按照我们老祖先的说法,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之后,人类便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开始吃烧烤的熟食。黄帝时期发明了釜甑,从此开始了煮饭烧菜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也就产生了。

甲骨文的“食”字由两个部分组成,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个倒过来的“口”,下面是个装食物的器皿的形象,“口”下面的点是人垂涎的样子。整个字形就是口对着装食物的器皿。

“食”指吃的东西,即食物、饭食、粮食。成语“丰衣足食”形容衣物和食物充足,生活富裕。孔子在《论语》里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饮食极其精细、讲究。古人不仅注重食物的精美,还认识到粮食对于百姓的重要。《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意思是统治者以民众为根本,而粮食则是民众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食”的这个基本意义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荤食”、“素食”、“生食”、“熟食”、“主食”、“副食”、“面食”、“甜食”、“饮食”等词语中的“食”就是这个意思。

“食”既可以指人吃的东西,也可以指动物吃的东西或饲料。如猪食、鸡食等。

“食”还表示吃。《诗经》名篇《硕鼠》中有这样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意思是大田鼠啊大田鼠,别吃我的黄黍。诗中的田鼠喻指剥削者,其中的“食”就是吃的意思。这个意思保留在不少成语里。如“废寝忘食”,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食不甘味”,指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美好的滋味。“食不二味”,指吃饭不用两道菜,形容饮食节俭。“食而不化”,指吃了东西不消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汉代应劭在《风俗通》里记载了一个“东食西宿”的故事:齐人有个女儿,有两个人向她求婚,东家的男子貌丑但家境富有,西家的男子貌美但家境贫寒。父母犹豫不决,问女儿想嫁哪一个。女儿说想到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后人用“东食西宿”比喻贪心的人好占便宜,想同时兼得各种好处。

“食”还可以表示饮、吸。苏轼说:“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其中的“食”就是饮、喝的意思。

“食”又指背弃。古人说“后虽悔之,不可食己。”意思是虽然后悔也不可背弃诺言。“食言”就是失信、不履行诺言。成语“食言而肥”比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不守信用。“自食其果”就是指自己做了错事就要自己承受坏的结果。

“食”又指亏损,相当于“蚀”。如日食和月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日食、月食的自然现象。《周易》说“月盈则食”,就是指月满则亏。

“食”又读sì,表示拿东西给人吃或喂食、喂养。《诗经》里有“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的句子,“食(sì)”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把这个意思写作“饲”。

“食”是汉字的主要偏旁之一,叫“食字旁”。含有食字旁的字都与食物或吃东西有关。如“饭”、“饼”、“饱”、“饿”、“饮”、“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