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的解释|谈的意思|“谈”字的基本解释
“谈”字是形声字,“讠(言)”表示意义,“炎”表示读音。在古人造“谈”字的时候,“炎”的读音和“谈”是相同的,所以古人就用“炎”字表示“谈”的读音。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谈者,淡也,平淡之语。”意思是说“谈”是平淡的话语,“谈”因平淡而得名。平淡之语就是随便聊聊,有别于郑重其事的“论”。正因如此,古代字典中有的将“谈”解释为“戏调也”,有的解释为“纵言也”,都是随意言谈的意思。“谈”的这一词义特点在使用中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像“戏谈”、“闲谈”、“杂谈”、“谈天”、“谈吐”、“谈天说地”、“谈笑风生”、“谈笑自若”等等,都指比较随意的说话。正因“谈”以平淡而得名,所以古籍中有时借用做平淡的“淡”。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中说:“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谈卧”就是淡泊隐居的意思。
“谈”在使用过程中也引申泛指谈论,逐渐失去了“随意”的语义特征。“谈何容易”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一篇文章,原来的意思跟我们今天的意思不大相同。这个成语本来应读作“谈、何容、易”,“何容”应该连读到一起,是怎能容许的意思,“易”是轻易随便。原意是说,在君王面前谈论事情怎能容许随随便便呢?显而易见,这里的“谈”不是随便聊聊,而是严肃认真地交谈。
说到“谈”字,我们不能不提及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清谈”。魏晋时期不同政治集团明争暗斗,政局动荡不安。那些世家大族为了避免杀身之祸,极力逃避现实。他们整天坐而论道,谈论一些与现实无关的玄理,这就是所谓的“清谈”,也称“玄谈”。司马昭评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说:“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意思是阮籍说话特别谨慎,玄空遥远,从不批评或表扬人物,自然抓不住他的什么把柄,也就难以栽赃陷害。那些无所事事、整天靠清谈度日的人被称为“谈客”或“谈士”。当时能否清谈是评价一个人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准,善于清谈的人士则是众人仰慕的对象。人们见面常问某人清谈水平如何。如《世说新语》中记载说:有个叫郗(xī)嘉宾的人问谢安说:“支道林的清谈与嵇康相比怎么样?”谢安回答说:“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意思是说嵇康在清谈上远不是支道林的对手,嵇康必须脚步落得快才能逃得开支道林的追问。清谈时,谈士们还喜欢手持一种叫麈(zhǔ)尾的器具,以助谈兴。有一回,一位叫孙盛的谈士到殷浩家去清谈,两人你争我辩,难分胜负,连吃饭都顾不上。家里的人将饭菜重热了四遍,两位谈士仍然使劲挥动他们的麈尾,争辩得不可开交,甩得麈尾上的毛纷纷脱落到饭菜中。直到天黑,还欲罢不能。真可谓为清谈而废寝忘食。“清谈”在当时是清高或清雅的谈论的意思,是褒美之词,惟其如此,才能成为当时的风尚。但由于空谈玄理,于世无补,当时就被一些务实的思想家斥之为“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因此后来“清谈”成了“空谈”的同义词,成为一个贬义词。今天我们说某人喜欢清谈,言下之意是他不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