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的解释|萧的意思|“萧”字的基本解释
“萧”是简体字,它的繁体字写作“蕭”。《说文解字》说:“萧,艾蒿也。”许慎认为,“萧”的本义就是艾蒿,这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是草字头,这说明“萧”的本义是一种草本植物。“萧”字的声旁是“肃”,说明“萧”和“肃”古代的读音是相同的,只是现在读音不同了。
《诗经·王风·采葛》中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那个采艾蒿的姑娘啊,一天见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年那么长的时间。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给“萧”字作解释的时候说:“萧”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荻蒿,也有人把它叫做牛尾蒿,它的样子有点像白蒿。可以做火把使用,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所以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就把艾蒿浇上油,燃烧起来香飘四溢,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香蒿。
“萧”和“肃”在古代读音相同,这两个字的意义也可以通用。“肃”的本义是“恭敬”,所以“萧”字也可以当“恭敬”讲。春秋时期,季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他要攻打鲁国境内一个叫颛臾的小国家,借口是这个小国家威胁了他的领地。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是:我认为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家,季氏的忧患是在宫廷内部。汉代学者郑玄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萧”就是“肃”,也就是“恭敬”;“墙”就是“照壁”;君臣相见的礼节,就是来到照壁前要恭恭敬敬。所以把照壁叫做“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廷内部。后代的人们就把发生在内部的变乱叫做“萧墙之乱”,也叫“祸起萧墙”。
“萧”的本义是“艾蒿”,是长在旷野之中的野草一类的植物。所以“萧”字很自然地就引申出凄清冷落的意思。
“萧条”就是寂寞、冷落、凋零。晋代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在《思旧赋》中说:“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意思是:一眼望去,旷野一片萧条冷落,我把自己的车马停在了城边。
“萧然”就是清静冷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形容自己家庭的贫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意思是:家里只有四面墙,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既不能挡风,也不能蔽日。
凄清冷落的景象正是旷野的特征,“萧”字作为象声词也用来表示旷野之声。战国时代的侠客荆轲,奉命入秦,行刺秦王,在易水岸边和朋友们告别,曾经唱出了无比悲壮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的“萧萧”就是描写呼啸的北风的。再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中的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其中的“萧瑟”也是描写秋风的声音。
自由、奔放、旷达,不受拘束也是大自然的特征,所以“萧”字也有不受拘束的意思。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潇洒”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个萧字也可以写作带“氵”的潇字。“潇洒”的意思是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有一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比喻事情的好坏成败都是由于一个人。萧何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谋士。当初,他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后来,他又和刘邦的妻子吕后定计杀掉韩信。所以俗话中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