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的解释|舌的意思|“舌”字的基本解释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舌”字很像是一张嘴里面伸出的一个舌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象形字。而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却说:“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千,从口。”从许慎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他是把“舌”字看成了会意字。因为许慎的时代甲骨文还没有出土,他没有机会见到甲骨文,所以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所分析的汉字构造是以小篆为依据的,和甲骨文相比,“舌”的字形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舌”字的本义,许慎说得很准确:舌的位置是在口里;舌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用来说话,一个是用来辨别味道。
由舌的说话的作用,引申为言语。明代学者袁宏道曾经说过:“削发嫌根在,忘言恨舌多。”意思是:剃掉了头发还觉得不够劲,因为头发根还长在头皮里,恨不得连根拔去。因为随便乱说,经常惹祸,可恨自己的舌头太多了。“恨舌多”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是“恨话多”。这里的“舌”就是言语的意思。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多嘴多舌”,这当然也不是说“嘴多舌头多”,而是“话”多。
无论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在现代的文章中,“舌”具有“说话”的含意是司空见惯的,并由此构成了许多复合词。
“学舌”就是模仿别人说话,比喻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咋(zé)舌”就是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饶舌”就是唠叨,多嘴;“舌战”就是激烈地辩论。“嚼舌”就是信口胡说,搬弄是非。
我们把嘴笨,没有口才叫做“拙嘴笨舌”;把受窘或惊呆时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的样子叫做“瞠(chēnɡ)目结舌”或“张口结舌”;把说话尖酸刻薄称作“尖嘴薄舌”;讽刺别人大发议论就叫“摇唇鼓舌”,等等。
农民耕地,收获粮食,这叫农耕。用笔写文章,也能像农民一样得到收获,叫做“笔耕”。同样道理,以讲话为职业,靠讲话来谋生就叫“舌耕”。在古代,老师教学生,都是用口授的方式。晋朝人王嘉在《拾遗记》中说:汉朝著名的学者贾逵,精通儒家经典,向他求学的人很多,有的不远万里,有的携儿带女,拉家带口,在他家附近租个房屋居住,来听他讲学。学生馈赠给他的粮食,就堆满了他家的仓库。所以有人说,贾逵并不是靠种地得到这些粮食,而是靠每天不停地讲话,可以称得上是“舌耕”了。
舌头不仅可以用来谋生,而且可以用来牟取官职。战国时期那些东跑西颠,到处游说的策士们,哪一个不是靠的“摇唇鼓舌”呢?小则弄个一官半职,锦衣玉食,大则位极人臣,出将入相,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中苏秦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组成了六国的合纵联盟,挂六国相印,红极一时,是靠舌头取得富贵的典型。而另一个靠舌头取得富贵的就是张仪。
从舌的形状出发,也引申出不少的词语。凡是形状像舌头的物体,都可以用“舌”来称呼。比如:帽子前面的檐,是用来遮挡阳光的,因为它的形状像舌头,所以叫“帽舌”;比较高的火苗,无论从形状上还是动态上,都像一伸一缩的舌头,所以叫“火舌”;用手摇动的铃,中间有一个垂下来的铁疙瘩,很像是伸出来的一个小舌头,所以也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