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的解释|绳的意思|“绳”字的基本解释

绳的解释|绳的意思|“绳”字的基本解释

“绳”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糸”(mì)字,这是它的形旁,它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线、绳之类的东西有关。它的右边是声旁,但是这个声旁不是“黽”(měnɡ),而是半个“蝇”字,也就是说,声旁被省去了一半,这种省略声旁的现象叫做“省声”。

“绳”的本义就是“绳索”。绳索的名称有很多,根据质量的不同有草绳、麻绳、线绳、钢丝绳、尼龙绳等等,它的主要用处就是用来捆东西。根据粗细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般的叫“绳”,比绳粗一些的叫“索”,比索更粗的叫“缆”。

《易经》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全靠在绳子上打结来帮助记忆,后来圣人发明了文字,人们才用文字代替了结绳的办法。文字是否是圣人所发明,我们先不去管它。只是这结绳记事,不但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都是确实存在过的。那么结绳记事又是怎么个记法呢?汉代学者郑玄在给《周易》作注解的时候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意思是:遇到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个大结,遇到小事,就打个小结。当然,这只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手段,究竟是什么事,从绳结上是看不出来的。

西汉的学者伏生,是研究《尚书》的专家,西汉的《尚书》学者,都是出自他的门下。根据唐朝学者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的记载,伏生学习《尚书》的过程相当艰苦。他把自己关在一个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在腰上缠上一条八十尺长的大绳子。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做下一次记录。不久,这条长绳子上就打满了结。在西汉时代,文字早已经被普遍使用,伏生这个大学者当然不会是不识字,可是他仍然采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可见对于一些简单的记数一类的事,结绳还是比刻写文字方便的。

在古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绳墨”的说法。“绳墨”通俗的叫法就是“墨斗”。这是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具体地说就是从墨斗中拉出一根沾满墨汁的绳,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一弹,就会在木材上留下一条笔直的黑线。由于墨绳具有规范直线的作用,所以“绳墨”就有了准则和法度的意思。“绳墨”也可以简称为“绳”。《荀子·王霸》篇说:“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意思是:全体官吏都畏惧法律遵守规矩,国家的正常秩序就不会混乱。《吕氏春秋·离俗》篇也说:“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意思是:作为官吏,应该保持洁白清廉,符合规矩,所以就做官的人来说,越穷就越光荣。

由于绳墨具有规范人们行动的法律意义,所以,往大处说它可以约束或制裁人们的不法行为。我们现在常说的“绳之以法”,就是用法律制裁的意思。往小处说,“绳”具有度量、衡量和评价的作用。清代学者何绍基在谈到评论诗歌的时候说:我平生喜欢看别人写的诗,但不喜欢对别人的诗进行评价,因为每个人写诗的时候都有他个人的独特感受,“不可以己意绳人也”。也就是说,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别人的感受。这里的“绳”就是衡量的意思。由此而构成的复合词“准绳”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准绳”已经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是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