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的解释|巾的意思|“巾”字的基本解释

巾的解释|巾的意思|“巾”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说:“巾,佩巾也。”巾是一个象形字,是佩带在衣服上的丝巾,既是擦汗或擦东西的实用物品,也是一种装饰品。字的形象也很像佩巾挂在腰间下垂的样子。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所以随身携带的物品一般都挂在腰间的带子上。挂在腰间的刀叫佩刀,挂在腰间的玉叫佩玉,当然,挂在腰间的手巾也就叫佩巾。

汉代学者刘熙在他的《释名》一书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就算成年人了,要举行加冠的仪式,可是只有士这个阶层的人才能戴上冠,也就是正式的帽子。至于老百姓,只能戴巾,而不能戴帽子。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百姓也没有必要戴帽子,他们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在田间劳动,而不是像士人那样出入于社交场合,带着正式的冠也很不方便。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顾野王在他的字书《玉篇》中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由此可知,老百姓头上戴的巾,也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一物两用,非常方便。号称不和统治者合作的隐士们,为了强调自己的平民身份,也总是不戴冠而戴巾。汉朝末年爆发的农民大起义,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一律头裹黄巾,号称黄巾军,也还是在强调平民造反的本质。一直到现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农民也仍然是这种装束,用白毛巾裹在头上,平时就是帽子,擦汗时就是手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那些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称作巾帼英雄,那么巾帼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上说:“帼,妇人首饰。”也就是古代妇女头上戴的各种装饰品。根据《晋书·宣帝纪》的记载,诸葛亮在北伐中和司马懿对阵,司马懿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就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战略,任凭诸葛亮多次挑战,就是不出战。于是诸葛亮就派人到司马懿的营中,把一套妇女所用的头巾和首饰送给司马懿,意思是讽刺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不敢出战。后来,巾帼一词就成了妇女的代称。

我们在上文中曾经说过,古人的衣服是没有口袋的。随身携带的东西不可能都挂在腰带上。所以就有了巾箱这种东西,里面主要装头巾,也可以装些重要的文件。巾箱很小,其作用类似我们今天所用的手提包。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有一个衡阳王,名叫萧钧。他把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手抄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放在巾箱里,为了避免遗忘,随时随地拿出来阅读,于是这本小册子就被称为巾箱五经。当时,印刷技术还没有发明,这还只是手抄本。到了南宋时期,印刷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为了方便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使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复习,出版商就专门印刷这种开本很小的小书,命名为巾箱本。因为这种版本的书很小,不但可以放在巾箱里,也可以藏在袖子里,所以这种小书又有了一个别名,叫袖珍本,也就是可以在袖子里珍藏的意思。

在戏曲舞台上,巾作为头巾的意义又有了新的扩展,已经不是既可以擦汗又可以包头的布了,而是家常所戴的帽子的通称了。舞台上的巾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员外巾、相巾、文生巾、方巾等。